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中国古代称"师".清代末年初办近代学校之际,曾称教师为"教习",后来改称"教员".民国时期这一名称始终未变.人民共和同诞生之初,在1952年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教员"与"教师"两种称谓并用,尔后通称"教师".……  相似文献   

2.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3.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带来了三级课程管理、"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自此,"课程"日渐取代"教学",成为研究者、教研员、学校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词,"大课程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教师课程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意识、教师课程知识……这些就是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4.
黄玉峰老师《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下称《从》)称:"他封闭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一边怨恨,一边难以自拔地陶醉着",认为屈原人格中包含强烈自恋因素,屈原之死完全出于个人的不满.这可谓"新瓶装旧酒","旧"的是现代人颠覆经典、疑古成风之病,"新"的不过是精神分析的方法背景."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也就是黄玉峰老师叙述的水仙花的故事,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态度.《从》文看似细读文本,却处处流露出解构文本、瓦解经典的冲动,更背离经典教育的本来目的——在不断揣摩先贤智慧的过程之中滋养灵魂,提升心智.  相似文献   

5.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崴 《教师教育研究》2001,13(6):14-16,7
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原因 我国一直把教师培养称之为"师范教育",把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之为师范大学、师范学校等.从词义上看,"师范"中的"师"意为"教师"、"效法","范"意为"模子"、"榜样",合起来即为"学习的榜样,,[1];还可以表述为"可以师法的模范".从其内涵上看,"师范教育"蕴涵着较多的伦理学色彩.比如我国古代认为,"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2]、"师者,人之模范也"[3],韩愈对教师有一个经典的解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在英语中,师范为"NORMAl",由法文NORMALE,源于拉丁文NORMA,原意为木工的"矩规"、"标尺"、"模型",含义为"规范".概括来说,"师范"一词同教师的称谓及其职业特点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7.
教师思想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认识教师思想工作中的契机,掌握其特性,则有利于探索思想工作的规律,寻求恰当的工作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一、关于"教师思想工作的契机"的内涵契机,系德文的意译,即指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见(《辞海》).由此可知,"契机"一词与事物的转化有关,而且特指事物转化关键之所在.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转化的环节所组成的链,其中每一个转化环节里又存在着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故谓之契机.由于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众多的方面,相应地也就有学校管理契机、学校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江苏是中国的教育"高地",与《江苏教育》(教师发展)相伴已经有两年。一个渴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如果隅于一座学校,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城市……这些都会变成思想者生存的局限。《江苏教育》的魅力在于每一位不甘于做"教书匠"的"思想者"绽放出的"思想之光",做一位不断思考的践行者。《做一个眼中有光芒的教师》激励我,当一位教师要"点亮孩  相似文献   

9.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作,开悼亡入词的先河。金代王若虚《澽南诗话》评价苏轼的词说,"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然此词字字浸着血泪,其情深、其意真可达天地,诗人痛心裂肺之状如在目前。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情殇是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辨析了《西游记》中"销猪"一词的含义,"销猪"应指"阉猪",也作"健猪";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中的"与"和"哂"历来为人关注.诸位弟子言志,孔子一句"吾与点也",让曾皙和他的"舞雩风咏"百世流芳.而围绕子路,有三处"哂":子路在说完自己的志之后,"夫子哂之";弟子们言志结束,曾皙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道出理由,说"是故哂之".这三个"哂...  相似文献   

12.
王观,字通叟,如?(江苏如?县)人、(一作江苏高邮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丰二年(1079)为大理寺丞,知江都县,因事(一说枉法受财,一说官翰林学士时,应制作《清平乐》词,以媟渎罢职)除名永为编管,遂自号"元丰逐客",或称"王逐客",恃才放诞,与陆子履友善.词集名《冠柳集》,不传.《全宋词》存词仅十六首,《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减字木兰花》十二首,均为寿词.王观生活的朱嘉祐、元丰派间,正是宋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登第前二十三年(10  相似文献   

13.
"大人"一词出现何时?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大人"不见于甲骨文,《尚书·商书》中也没有见到。现有文献中,最早出现"大人"一词的是《周易》。在《周易》中,"大人"一词共出现了29次,其中《易经》(卦爻辞)出现了12次,《易传》(或称《十翼》)出现了17  相似文献   

14.
正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守住语文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如此,方能沉入文字,触摸文字的温度,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味文本的味道。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嚼出独特的"语文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在混淆处,辨析词语之面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语文第11册)一诗中,学生常会把"工夫"与"功夫"混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雾数"一词,写尽一个对爱情有洁癖的女人,在男人口口声声说爱自己之余还处处留情时,心中那点儿不明不白、肮脏秽亵之感。《诗经》里讲,"心之忧矣,如匪浣衣",像穿着脏衣服没有替换一样。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一核心过程,学生需要"且读且思且感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需要通过"边导边引边点拨",来助力学生、文本之间的这一核心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诗意时光     
<正>寅时·平旦(3:00—5:00)寅时,即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相似文献   

18.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9.
<正>拜读《"女汉子"来袭,"男妹子"让道》(原载于《语文报·高中版》934期第7版)一文,觉得该文有几处值得商榷。理由陈述如次,以就教方家。一、该文题目由于过分追求工整,以致于以辞害意、自相矛盾。既然是一个"来袭"一个"让道",那么,言外之意分明是说"男妹子"一词产生得早,"女汉子"出现得晚了。可是文中说的却是"汉语中,有些词语总是成对出现。‘女汉子’亦然,与之相对的是‘男妹子’"。又似  相似文献   

20.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