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描述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学习过程,如何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促进学生在碰撞中自主醒悟、提升情感、升华智慧,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问题。“烙饼”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再度引发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茫然在短暂的交流后,学生从情境图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是:一个平底锅,一次最多能放2张饼,一张饼有2个面。如果烙熟1个面需要1分钟,那么烙熟3张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学生喜欢。你看,他们讨论开了:“一张饼有2个面,烙熟1个面需要1分钟,烙熟1张饼需要2分钟,烙熟3张饼需…  相似文献   

2.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组织学习过程,如何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促进学生在碰撞中自主醒悟、提升情感、升华智慧,这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烙饼》一节公开课的教学中,再度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案例描述在短暂的交流后,学生从情境图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一个平底锅,一次最多能放2张饼,一张饼有2个面。如果烙熟1面需要1分钟,那么烙熟3个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喜欢,你看,他们讨论开了。“一张饼有2个面,烙熟1个面…  相似文献   

3.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由于这一命题在语义及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在人们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界对此也褒贬不一。从新课改的内容及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更多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生成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教学和学生,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自我形象 ,是一个人所形成的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评价 ,即在心目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如何 ,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影响到一个人潜能的发挥。本文仅就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个人的自我形象谈点看法。心理学家曾向一些参与实践的人呈现若干描写个性品质的形容词 ,让他们从中有选择地用这些形容词为自己“画像” ,结果发现 :那些精神病患者 ,77%的人选出不利于自己的形容词 ,如“不安的”、“烦燥的”、“孤独”等来形容自己 ;而正常的人中 70 %选择了诸如“诚实”、…  相似文献   

5.
欢乐时空     
一、庞“六一”乃碴数字 将12一18这七个连续自然数填入图中小圆圈内,使每个圆周上四个数的和均为61。你能完成吗?2◇◇2:、庆“六一”巧分固彩 请你将右图分成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4块,使每块中各有两个汉字或两个数字。 (答案在本期找) (要二海) 幽默二别 切饼 兰兰去饼店买了两张油饼,服务员阿姨问:“将饼切成8块还是16块?” 兰兰想了想说:“还是切成8块吧,切多了吃不完。” 不敢学 班级上法律常识课,一名学生不注意听讲,老师把他叫起来问。 老师:你不学法律知识就容易犯法。 学生:我不敢学。 老师:为什么? 学生:知法犯法,不是罪加一等吗…  相似文献   

6.
本教案着重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分数。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引入新课。出示两个饼的图片,问:“这里有几个饼?”添上一个饼的图片,问:“现在是几个饼?”把图片全部取下,问:“这里还剩几个饼?”学生答后,教师小结:像0、1、2、……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整数。例如,把8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饼,这个“4”就是整数。如果把1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饼呢?(稍停)它既不是1个饼,也不是0个饼,也就  相似文献   

7.
提到“关系网”,人们就会联想到拉关系、走“后门”这种不正之风。因为“关系网”就是在拉关系、走“后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何看待“关系网”这种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注视和议论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关系网”是一种社会公害,是腐蚀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毒素,要坚决治理。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看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结束无聊     
从前有一个老牧师,很喜欢吃一种饼,所以他常预备一些在他家里,但是他很自私又贪婪,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不准任何人吃这种饼。这牧师有一个儿子,牧师为了在外出的时候,不让儿子拿饼吃,就告诉他说:“饼里含有一种危险的毒物,如果吃了,就会死去。”一天,牧师外出了,儿子找到抽屉里的饼,拿出来全吃光了。牧师回家,发现饼没了,就对儿子怒骂道:“我外出的时候,你为什么吃了那些饼呢?”儿子回答说:“我很抱歉,但是你外出的时候,我觉得很寂寞又不快乐,于是把它吃光了想自杀的。”结束无聊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以启发为主,实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生的“学”要以“自得”、“自知”为主,志趣昂扬,乐此求彼,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 一、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数学发生兴趣,产生爱好,感到需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的毅力和能力。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狼山上的小猴爱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小猴(甲)1块。小猴(乙)看到后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它2块。小报(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给它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量化自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人们对自身数据进行选择性记录、解读与互动的自我再生产过程这一“质化自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可穿戴设备用户技术实践经验的深度访谈,发掘健康自我追踪过程中用户对数据的收集、解读和行动转化过程及其社会意涵。结果发现,尽管允许部分量化自我技术和实践的介入,可穿戴设备用户的数据信任和自我标准依然需要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并借助技术驯化的方式来完成“合格自我”的想象。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在可穿戴系统用户自我追踪的中国实践中始终未曾褪却。但从数据化过程而非数据本身来看,用户在“量化自我”与“质化自我”之间的居间状态中看似拥有对数据的解释权,实际上数据化过程而非数据本身已经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服膺了新自由主义的“合格自由”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一在教学改革中,人们对大学的讲授法教学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它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腐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人认为它虽是“教师讲,学生听”,但并未腐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如何看待讲授法教学,是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讲授法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更和谐,更“活”。体现在教师的引导重在“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学生学会“觅”。如何处理好“放”与“觅”的关系?一、老师“放”是学生“觅”的前提,学生会“觅”是“放”的目的;二、教师把握“放”的时机,学生学会“觅”的方法;三、教师做到收放自如,学生“觅”有所得。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认识三角形”的课.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角形.教师把一个三角形变化成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辨识,其中有这样两幅图:图1中,有两条边没有合拢;图2中,有一条边延长了。在辨识图1时,学生在解释原因时说不清、道不明,  相似文献   

14.
何树彬  易丽 《上海教育》2005,(11B):34-36
当下,学生评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曾有学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作一座冰山,认为技能和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其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都潜藏在水面以下,很难判断和识别。显然,这就对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价改革方面,国际性学生评价计划可谓先行一步,被认为是“看待学生成绩的一种新方式,能够评估青少年运用知识和技能应对现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编按]  相似文献   

15.
<正>课程观集中体现教育者对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的理解。课程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观课程”,课程观之“观”指“观念”,“观课程”之“观”指“看待、反思”。“五育融合”课程观作为一种课程观念,是指在其指引下,我们如何理解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五育融合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问题,是一种将五育融合的教学涵盖在内的广义的课程观。因为需要专门撰文阐述五育融合的教学及评价,故本文着重从本质及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五育融合课程观的内  相似文献   

16.
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读书多不一定是人才。如何通过知识传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祖国培养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当前,各地教育刊物普遍展开关于“知识与能力”、“如何看待培养学生智力问题”等专题的讨论,综述如下: 科学对教育的挑战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学这个概念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理解:教,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学,就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概念是否面临挑战呢? 《吉林教育》第六期发表曹晔同志《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一文,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  相似文献   

17.
王震亚 《中国德育》2004,(12):28-29,47
1.望远镜意识。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定势思维和“一俊遮百丑”的偏颇思维,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动态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驾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如何看待“灌输”理论,是德育工作与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时间,人们对它提出异议,好像讲灌输必然要导致思想教育的僵化,必然要压抑学生的个性。因此就有必要将这一原理说清楚。  相似文献   

19.
一次,我在讲立体几何中的平面的基本性质:“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这个公理时,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这时,我打了一个比方:用菜刀把一个麦饼切成两半,只要把菜刀的刀尖放在饼面上,就可以切出一条线。把菜刀和麦饼面各看做两个平面,菜刀平面和麦饼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刀尖),由于平面是无限伸展的,这就相当于将菜刀向下切,可以看到,菜刀和麦饼平面交成一条直线。学生研究后都说懂了。后来遇到这个公理时,都风趣地叫它做“刀切麦饼公理”。又一次,我在讲用反证法证题时,由于学生习惯了直接证明的方法,对反证法总感到有些难理解。这时,我就说:“某天晚间19点到20点这段时间,发生一起盗窃案,如何确定作案者是甲、乙、丙三人中之丙。办法是经调查,甲在这段时间正在看电影;乙在这段时间正  相似文献   

20.
有很多教师工作的中心常常集中在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为优秀学生而自豪;同时也集中在“坏学生”身上,为“坏学生”的“劣迹”而阮心如焚。“中间生”就像—咕皓夹心饼中的馅,往往不会落人食饼者的视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