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年前,白萱的母亲因病逝世,父亲开始酗酒到夜半,脾气也变得凶暴起来。白萱有时看不过,嘀咕几句,便是迎来一顿乱打。这时的他,只是狠狠地捧门而去。曾有多少个夜,无奈地泡在网吧以防露宿街头的寒冷;多少个夜.像浪子一样四处闲荡;多少个夜,任泪水滑落在被父亲醉后打疼的脸上。他早已恨透了父亲,恨透了这个家.恨透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胡锟 《华章》2011,(7):46-46
两年前,白萱的母亲因病逝世,父亲开始酗酒到夜半,脾气也变得凶暴起来。白萱有时看不过,嘀咕几句,便是迎来一顿乱打。这时的他,只是狠狠地摔门而去。曾有多少个夜,无奈地泡在网吧以防露宿街头的寒冷;多少个夜,像浪子一样四处闲荡;多少个夜,任泪水滑落在被父亲醉后打疼的脸上。他早已恨透了父亲,恨透了这个家,恨透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4.
《今宵酒醒何处》是曹禺先生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首次使用“曹禺”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现在人们很少提及,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并放置于作为剧作家的曹禺的创作中去考察,这部小说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小说的成就与影响,就在于它的作者写作年龄和发表年代,在于它对五四启蒙精神的重估与再认识,在于它是作家后来创作各种技艺的“总演习”。  相似文献   

5.
花生 《高中生》2015,(4):18
曾在一次展览中看过一幅国画,画面上的古代文人醉倒在一艘小船上,不远处的柳条像在轻轻飘动,岸边的水面上被划出几道波痕。画的上半部分大面积留白,只有一个缺了半边的月亮。看上面的题款,才发现画家想描述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不用推敲就知道这幅画对照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传世名句。既然是“传世”之作,就难免会在“传”的过程中被  相似文献   

6.
今宵醒何处     
不必酒,睡与醒对我来说每天都在发生。似乎睡也容易,醒也自然。常常由闹钟叫醒,非正常非自愿地醒来。我的亚健康大半由此形成。我能理解卡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8.
9.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10.
例1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六个电阻的阻值均相同,由于对称性,电阻R2上无电流流过.已知电阻R6所消耗的电功率为1W,则六个电阻所消耗的总功率为( )  相似文献   

11.
刘松 《中学文科》2008,(4):143-14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12.
摩擦力疑析     
摩擦力的求法在于把握物体的运动状态,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如下·1·手捏紧油瓶静止在空中,油瓶的质量为500g,则瓶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N,方向___,当用更大的力捏紧时,手对瓶的摩擦力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相似文献   

13.
“时钟佯谬” 或“孪生子佯谬”是自狭义相对论建立以来,曾长期进行激烈争论且较难处理的问题,爱因斯坦本人也认为解决时钟佯谬的问题,己超出狭义相对论的范围。本文的目的就是合理地运用狭义相对论来消除时钟佯谬,同时还从广义相对论角度进一步阐明时钟佯谬的症结所在,这对读者加深理解相对论理论,建立正确的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命奇”。他认为,卫青之所以能打败匈奴,是由于上天的垂幸,是偶然因素。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结合,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西汉最终能打败匈奴,绝非卫青一人之功,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然。一汉初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打败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国力贫弱:“天子不能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183;平准书》)而此时匈奴崛起于漠北高原,经常南侵汉朝北部边地,边郡的城门时常关闭。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调大军30余万,出击匈奴,被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后才解围,史称“白登之围”。它说明汉朝反击匈奴的物质条件尚不具备。随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守势,用“和亲”的政策暂缓匈奴的侵扰,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充实国力。为此,汉初从高祖经文帝到景帝都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四条措施。一是组织军队复员生产。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他们军功的大小,赐予数量不等的田宅,并免除他们若干年的赋税徭役。位高爵显的军官变成大地主,一般士兵得到...  相似文献   

15.
久远年代,有一个叫杜康的庄稼人,在地里干活时把吃剩的饭放在地边的树洞里,洞口封了泥准备下一顿再吃。不料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雨,等雨过天晴他就到地里去看,可他刚走到树洞边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香气,开洞一看,剩饭不见了,只留下一泓清水,醇香扑鼻,芬芳醉人。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用谷物酿成的酒。其化学反应原理为:  相似文献   

16.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7.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8.
徐静 《辅导员》2010,(13):29-29,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想必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可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怀疑"的意思,有人说是"好像"的意思,还有人说“怀疑”和“好像”都讲得通。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这样的情形,即教育与教学可以相对而论:既深情地谈论着“教育”又科学地谈论着“教学”,或者不是描绘着教育而指责着教学,就是同情着教学而反对着教育,当然都自成体统。这情形由来已久.也许是“事之固然”,人们都习以为常。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情形?教育与教学之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怎样的关系?一会儿举右手一会儿举左手,总这样举来举去,人们就不能不疑惑了,或者是糊涂了。  相似文献   

20.
近日 ,有报道称 :“南京今年高考 ,一考生的一篇奇文获得满分”。这篇“奇文”奇在何处?原来 ,它是一篇“之乎者也矣焉哉 ,安排准了进秀才”的文言作文 ,题曰《赤兔之死》。古汉语学府霸主 ,文言文高考夺冠 ,在21世纪的中国 ,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不能不提出些异议。第一、文言文不能显示考生素质 ,难以作为考核依据。文言、白话虽为一个语文系统 ,但已经是两个支系 ,故有文“译”白之说。今日高考生作文 ,还谈不上文学作品水平 ,总体只是一个表述阶段。这种表述能力 ,便是素质。文言表述能力强 ,不等于白话表述能力强。这是因为 ,古代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