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有效教学语境之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会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语言。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是核心,与之相关的还有学生的生活语言与教师的教学语言,这些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被统一。在不同课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语言基础,通过有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描述能够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那就完成有效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与生活、学习、社会等相关的24个话题。话题逐渐成为教学大纲、中小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语言评价的主线。本文主要讨论话题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语言评测之间的关系。大纲的设计可以以话题为核心,从而设计各种任务及其所需要用到的功能、语法成分;在课堂教学中,话题可以帮助教师把所要教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他们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以及他们可以用这些语言做什么事情;能力表现评价是交际型语言测试的体现,话题可以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语料引入并应用于英语评测中。  相似文献   

3.
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生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原因,必将更加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聋生语言能力训练也是聋校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有效培养聋人学生的语言能力呢?笔者以为,通过语汇训练,读写并举以及课内外阅读等各种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提高聋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检讨和反思高校现代汉语教学,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如语言教学与语言生活、语言研究的脱钩;大、中、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的尴尬;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对立;惯常教学方法与学生主客观现状的冲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表明,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英语新课标教材以单元为英语作文的教学模式。它采用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话题,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其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正确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因此,写作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我以自己的教学为体验,形成了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教学模式,现拿来与同仁作一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关键任务是做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英语语言实践的机会,将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教育革新》2005,(4):46-46
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生活。英语教学也应该结合生活,同时必须开放课堂,使语言教学贴近真实生活,让学生发现从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生动有趣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投影。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吸收生活语言,让生活语言为作文所用,这对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作文语言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孙民 《湖北教育》2007,(2):39-40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一个话题是家庭小账本,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使学生了解家里的钱是哪里来的以及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通过调查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开支的各种类型,知道哪些是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对于贴近生活的话题,如何构建生活的课堂,实施有效的教学,下面围绕这一话题,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任务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真实的语境,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关注的人和事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谈论他们的个人爱好,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活动的动机,引发学生谈论自己的服装、饮食、起居、活动习惯等。  相似文献   

11.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语言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时语言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语言时,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语言与生活情境的联系,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是一门技能性的科目,它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够获得。因此语言学习不再仅仅是以单纯学习语言知识为重点,而是重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英语。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各种生活情景中积极参与活动,反复实践,从而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反之,离开了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运用,所有的语言都是空洞无物的,这样必将损伤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与运用,而生活话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延展与渗透则是丰实课堂教学素材,达成有效课堂与语言目标培养的双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课例,寻找依托生活话题实现有效课堂的新途径与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相似文献   

14.
李海  李燕 《教学月刊》2014,(7):66-70
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1])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说的词汇、语法等内容,还包括话题。而且,开展话题教学是对其他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话题教学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新尝  相似文献   

15.
一、《新目标》教材话题分析 《新目标》教材的特色是以话题为主线,任务贯穿始终。《新目标》每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并以此为中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该套教材共设计了60个话题。这些话题涵盖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等四大方面。以七年级的话题为例,七年级上册共涉及14个话题:认识新朋友、教室里的物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宇明 《中国语文》2012,(4):367-375,384
中国语言生活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时代特征:"双言双语"的语言生活初步形成;虚拟语言生活快速发展;中国"语言地图"在快速改写;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急需语言规划;国内国外两个语言大局需统筹兼顾。准确把握、深入认识这些语言国情,处理好语言关系,管理好语言生活,有效提升公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履行好国际语言义务等等,是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有许多崭新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朱莉华 《教学随笔》2007,(12):32-33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课堂造境”这一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如下问题达成共识。 语学习有两个基本阶段:生活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我们姑且称之为“生活语”和“学校语”。 人的语能力首先是通过生活渠道获得的。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基本掌握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规则.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生活中有具体鲜活的真实情境,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可以习得语言中大量的极其精微的差异与规则,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生活渠道,贯穿了语学习的全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的一生,基本上都离不开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编按]  相似文献   

20.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如何批判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其次从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两个概念描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最后简要探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