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获取知识信息,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身等感觉器官。没有感知觉的获得,一切心理现象都无从发生。在个体的感官中,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感官,是脑、眼、耳、口、手五种。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不断地“用眼看”、“用耳听”、“用口说”、“用手做”、“用脑想”,亦即坚持“五体并用”的训练原则,使学生获得综合的感知觉刺激,就可能高质量、快速度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绘画是一种艺术,绘画研究自然哲学。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立的内容及其要点、要求、要诀。绘画也是这样。要学好绘画,就有必要了解绘画科学的一些基本内容。我在这里只提出绘画里面的五个要点,即初学者必须经过的五个阶段。观、临、养、悟、创。 观 “观”就是“看”,历来学绘画的人都讲究这首要的“观”字。“师化自然”,“效化自然”。这就是说“观”字。其次是看别人绘的图画。有人把观看别人的绘画作品比做读书,形象地称呼“读画”。读画比观看自然要难。读画是要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一个…  相似文献   

3.
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绘画艺术属于二维空间的艺术,以再现为主,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绘画艺术的题材非常广泛,一切可见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均可入画。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画大异其趣,具有“以形传神”与“模仿自然”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晓敏  渠静 《课外阅读》2011,(8):322-323
“线画”是单纯用线条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表现方法。它运用千变万化的线条采构成风格独特的作品。通过“线画”学习,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笔者大胆尝试了“线画”教学,目的是让幼儿通过“线”塑造形,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促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体验到幼儿线画教学是可以最直接地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经过系列的,有步骤的训练,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促进绘画技能的掌握,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践中我们就幼儿线画兴趣的培养、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指导策略、幼儿作品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邱志文 《高教论坛》2006,(4):99-101,106
传统书法教学片面强调“手”的临写功夫,忽视“眼”和“脑”方面审美素质的培养;当代书坛有忽略书写技能训练和审美素质培养的倾向。从哲学的高度、书法课的教学目的、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书法艺术的特殊性等方面看,书法教学中书写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均有其客观必然性。提高书写技能的基本途径是掌握笔法、墨法、结体、章法。书法审美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书写技能的训练中,要适当讲授一些书法理论,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诗文配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资源。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将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引领学生借画面感知背景,借画面理解内容,借画面发挥想象,借画面感受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品质的发展,从而优化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一、快速作文思维训练指要之一——“五觉”训练“五觉”训练,就是我们每人对自己的五种感官的训练,即对眼、耳、鼻、舌、身的训练。如把每天用眼看到的、耳听到的、鼻子嗅到的……信息,记在大脑中,这叫内储信息;如把搜集到的信息记在本子上,这叫外储信息。每天搜集、记忆、记录,时间长了,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一需要作文,立即根据拟题图,构思图,很快可连接有关信息成文。怎样才能获得信息呢?这需要随时随地观察、体验、思考、记录,而这最重要的第  相似文献   

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11.
通感,又称联觉,它使人在依靠自己的五种感官收集信息时又多了一条通道,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第六感觉".在审美欣类和艺术创作中,它有助于突破艺术形象感受的有限性,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这个艺术特点,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绘画作品,主要靠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来传达美的信息。一幅画,当画完后,加上款、印,增加作品的美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既可以增强绘画的意味,也增强形式的美感。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说:“特殊的地域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能养成特殊的审美趣味。”题款和印章在中国画里的使用,并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审美趣味约定俗成的结果。中国画由于特殊的艺术情趣和特殊的风格的原故,在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当一幅作品完成后题词、盖章,以完善章法构图,丰富画面主题思想,增强其美感力量。  相似文献   

13.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尚玲 《文学教育(上)》2011,(20):144-144
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之一,画家采用留白的艺术,让欣赏者在观看画面时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画中。同样,文章“留白”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的“留白”进行个性化补充,让学生阅读文章更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正"留白"原先是绘画用语,指的是画家在画面上故意留下空白,从而让整幅画的画面更加协调,意蕴更加深远,更有韵味,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的一种绘画手法。现在也常常被其他领域所借用。比如在语文教学上,留白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留白艺术,可以适当地引起悬念,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留白艺术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艺术空白”的审美效应引发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效应。以创新思维的开发为基点,结合心理学知识.从导语、文本解读、课堂质疑、板书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想像力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点明运用“空白艺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一般未参加过儿童美术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受传统模式的习惯影响,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上,围绕着“读画”和“临画”展开。在写生中,着力强调尊重客观对象,学生往往把写生简单地理解为摹写对象,画准、画像即可,把真实再现作为目的,他们所认识到的往往是某些局部和表面的东西,不能从整体上纵观对象的全貌,更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研究和分析。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良的观察方法和思维习惯,其结果必然失去了自己对客观对象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艺术处理,忽视了绘画艺术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去表现…  相似文献   

19.
陈玉云 《广东教育》2003,(11):43-43
儿童绘画入门,线条是学生表现情感、创造形象的重要视觉元素。教学中要注重线条的情趣性和生动性,充分体现儿童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力。如教学《线条游戏》时,某些学生意识中平直、工整的线条是最美的,于是作业出现“画格子”的现象,线条画得胆小、僵硬。我就把这类作业改画成另外一幅线条画,在黑板上演示。这幅画线条随意、轻松,富有节奏、韵律感。在两幅画对比中,使学生从歪曲的线条中得到一种放松,体验到一种情绪。还有,有些儿童画外轮廓线时总喜欢用尺画直,如画高楼,每条线都把它画直了,就如纸盒模型一样,不敢大胆放手画线。我就在黑板上画…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构造”。这种审美就是要摒弃以往单纯地以知识与文本为基础而进行的符号灌输,就是要突破由知识到知识、由知识到能力的思维范式,就是要走出仅仅关注“是什么”而忽略“怎样是”“为什么是”的课程视野。现就以“月光启蒙”(苏教版)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