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样,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诗的意象跳跃作为诗的表象运动的一种律动形式,其内在心理机制则是一种审美注意的转移.跳跃性作为诗的结构特征,是同散文式的过渡性区分而言的.从意象间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跨度和心理速度上看,诗的意象跳跃也就是审美注意从一审美客体向另一审美客体的飞跃转移.注意作为意识对某一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注意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的个性结构,认识美的本质是充分必要的。因为无论是研究社会美,还是研究艺术美、自然美,都既需要主体.又需要客体。离开了人,一切“美”也就无所谓美,而假如没有千千万万客观存在着的丰富多彩的客观“美”感染和影响人们,孤零零的人照样无法进行正常的审美活动。但是,从客体的美达到主体的美感,不是靠突变实现的,而要经历一个辩证过程。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而起作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神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对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美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的读法。因为课文是审美客体,在教学中师生对课文的把握因之是审美活动,而且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共鸣活动。要达到审美情感的共鸣,应该提倡美读。美读的方法可以从提倡吟诵、加强语感和调动想象等几个主要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古典主义美学建立的基础 ,一是理性主义 ,一是人本主义。它在设定了审美的主客体之后 ,坚持认为客体是为主体而存在的 ,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 ,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主体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美”作为客体 ,要么是人在客体中见到的人的观念的外化或情感的投射 ,要么是人的实践在客体上打上的烙印 ,其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于是 ,在古典主义美学家看来 ,审美活动面对的客体 ,只能是个人文化的客体。在审美活动中 ,人在客体中见到的是人自身的影子 ,读出的是自己的本质。对于古典主义美学而言 ,首先 ,美总是指那些能够被人的理性认识与…  相似文献   

10.
考察美的发展历程,可见美是一种场态存在,美只能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与存在。这种特殊的场态存在使美具有了个体性、不可传递性、普遍有效性、主客体统一性、形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教学美不美,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教育客体美的接受,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主体美和客体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地传达教育教学的审美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美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美,教学内容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  相似文献   

12.
兴趣,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态度,是对客体一种选择性的态度,这是由客体的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致。为什么客体会引起人的吸引力而使人引发注意、感到高兴愉快呢?是因为它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和个人的思维情绪和需要相适应。由此看来,兴趣形成是与客体的特点和主体的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由于客体是各具特点的,所以,也仅仅靠了它独自的特点而存在,而区别它物。然而,在这诸多的特点中,有些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些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那些具有美、奇、新、动和以某种意义为特点的客体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人是世界上万物…  相似文献   

13.
潘怡玲 《快乐阅读》2015,(2):127-128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指导和设计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媒体使幼儿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歌唱活动是幼儿园实施音乐  相似文献   

14.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美的形成有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具有审美潜能的主体与具备美的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种状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体会客体(教材)的美,由对美的客体感知而形成知觉与表象,产生一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有意识地渗透美育教育,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又是让学生体会美、感悟美、创造美,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再论文艺创作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客体与文艺创作客体》(《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一文中,我分析了讨论客体及其所有次命题时本体论与认识论视角转换的理论意义;阐述了人化自然与天然自然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论证了生产实践客体(作为一般客体)与文艺创作客体(作为审美客体)的关系。文中认定,文艺创作客体是具有美的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存在,一客体具有自身美的内在规定性,才可能成为文艺创作客体,而不是相反:一客体成为文艺创作客体之后,才获得了美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写景散文创作过程中,从无言到千言万语,要突破常规语言的限制,细致地捕捉景物的形态及变化,展现出景物在一定时空里的情致美。一是借助绘画技巧,善于展示斑斓的色彩,勾勒万种形态,增强景物的视觉冲击力;二是善于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或直接刻画,或借助客体的力量,催生动态之美,或借客体的动态来烘托主体;三是在细致刻画景物的基础上,融入主体的情思,形成一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一通常,国内流行的一些美学原理教科书对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的划分,采取这样两种做法。或者将其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类型,或者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美学上的“实践派”(亦叫“社会派”)还是“自然派”(亦叫“客观派”),无论是“三分法”还是“两分法”,其透示出的哲学倾向和方法论背景则大致相  相似文献   

19.
“学本”是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学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学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学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学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20.
评价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原则。评价是一种揭示客体“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真”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仍具有统一的尺度或标准。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必须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把真、善、美作为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