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要使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而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陈卓 《高教研究》2007,23(3):4-8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要使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而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过分教给固定方法。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更应“轻分析重实践”。在读、演、听、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经过几十年来的"否定--肯定"的质变过程,已出现了语文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的是"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认为用此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两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应该成为我们加强"两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的一个指导思想.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工具性教育而不是主体性教育,这是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高校"两课"教育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工具性教育为主体性教育,明确高校"两课"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还应该从"两课"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再次,还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交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出发,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文章结合相应的实践探索,具体总结了这一教育模式的运作规程.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和评判"依据",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围绕学生主体特性这一实际进行的.教育学认为,学生主体性实际就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强调和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在多数论者的那里往往诉诸人的主体性.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在笔者看来,这等于没说.因为它并未从具体的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考察,并未揭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体的逻辑先在性的主体地位.本文诉诸学生主体的历史渊源以及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关系揭示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问题是逻辑先在性的问题与时间先在性问题.归根结底,应该从学生的逻辑先在性确立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一定意义上讲,弘扬主体意识、正视主体作用,对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新把人放到一个主导位置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但目前学术界也存在着一些偏颇,就是把人的主体性抬高到至上地位,把个人的主体意识凌驾到作为整体类的主体性之上,从而造成了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在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如何把这种主体性的弘扬放置在一个合理的度之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树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的基础上,通过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主体"教育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从性质上说,"三主体"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共生的教育、合作的教育。从价值来说,"三主体"教育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建构,让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丰盈,让家长的主体性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15.
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井维华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主体性是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教师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客观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理念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本文论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存在的必然性,教师、学生"双主体"的互动关系,以及"双主体"的互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说课"是一种教师相互交流教学技艺、学校领导考核教师、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教研形式.在师范教学过程中,开展"说课"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用教学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形成其良好的教学习惯,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各种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双自主"教学的理解,对教师在"双自主"教学中的地位,所承担的角色,教师如何使学生回到主体地位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者;教师应该是劝学者;教师应该是航行的领航人或掌舵者;教师应该是智者和思想者;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和帮助者的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了"双自主"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和革新,它向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把自己更新为一个新的符合时代要求,跟上时代步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说课是教师说课的迁移.介绍了学生说课的组织与实施.学生说课提高了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学生说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保持赏识态度,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育人价值,然后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学生主体地位与市场导向、学生自主性学习空间与平台的打造和教师导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在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性应用.文章最后还通过课程实例展示了该模式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