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在两年半时间里,先后为党报、电台采写各类稿件1,300余篇,被市级以上报纸、电台采用450多篇,被本单位广播站采用500余篇。多么喜人的数字!这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啊!他,就是在各类报刊,电台上经常露名的山西潞安矿务局五阳煤矿工人通讯干事侯永貴。侯永贵今年36岁。1966年初中毕业后,求学不成,便回到家乡襄垣县城关镇北关村务农。1967年6月,巧遇潞安矿务局五阳煤矿招  相似文献   

2.
江阴市顾山镇红豆内衣厂销售科长谈荣春,今年50岁。若问他有什么业余爱好,他会爽直地告诉你:原先喜欢搓麻将小来来,如今钟情爬格子乐悠悠。20世纪80年代谈荣春曾是当地有名的“水稻土专家”,《江  相似文献   

3.
在常熟市的基层通讯员中,一提起年已半百的碧溪乡通讯员费增涛同志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夸他是勤奋笔耕的“老黄牛”。老费是个兼职通讯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办好乡里的广播节目,每两天换一期广播稿,每期三千字左右,又要办好街头黑板报,有时还要为乡里写些材料。工作如此繁忙,他是怎样做好乡里的报道工作的呢?他的诀窍是“三勤”:  相似文献   

4.
郧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李启东自2000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湖北日报“十佳通讯员”,年年有佳作获湖北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2003年,他仅在湖北日报就见报70多篇,其中各版头条10多篇。 1996年,李启东由一名中学教师变成了县委宣传部的专职新闻干部。“没有汗流成河,哪有作品飘香”。他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艰辛。他刻苦钻研新闻理论知识,虚心向“老新闻”请教,坚持“沉下去”,一篇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频频亮相于各级新闻媒体,在当地名声鹊起。  相似文献   

5.
忻州行署秘书文卫科副科长邓九高,曾当过兵,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在从事文字秘书工作。在常变化的工作岗位上,他坚持业余写稿信念不变,手中笔不停,执著地攀登着笔耕之路。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一串不寻常的数字,凝聚着他辛勤耕耘的汗滴 从1989年开始,他一直坚持业余写稿不间断,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从画速写、漫画、搞美术创作、写诗歌、消息、言论、通讯到写诗歌、故事、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哪一步都饱醮着他的心血和热忱。  相似文献   

6.
霜叶红于二月花──记优秀通讯员孙念海程志盘孙念海又获奖了!前不久,他刚领到泸州市1994年度新闻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现在他又荣获四川省1994年新闻作品评选三等奖,同时获得的还有来自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工人日报的奖励,至此,在他...  相似文献   

7.
江苏盐城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效白,多年来热心宣传报道工作,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仅一九八六年,就被省以上报刊选用了六篇。听说老徐写稿很有“门道”,于是,笔者向他“取经”。谈起为党报、党刊写稿,老徐的兴致很高。他说:“我写稿件,最初是从报道工作情况开始的。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政法、公安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写稿件就抓住这个重点,有选择地剖析一些典型案例。”他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九八六年初,他在滨海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纯杰却仍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且每年都在报刊上发表数十幅新闻图片。 李纯杰今年51岁,是许昌市地税直属分局第三税务所的干部。1991年,他喜欢上了新闻这一行,经常采写一些本系统的消息发表在报纸上。那时候他有一个“傻瓜”照相机,平日里拍到一些反映许昌变化的照片,冲洗出来经常自我欣赏一下,日积月累,积腋成裘。1994年4月在一些同仁和有关部门的鼓励下,他“生了一个念头:搞一个“故乡之春”摄影展,于是他刊用业余时间自己编辑、设计、制作了几大块版面,把几年来他拍摄到的能够反映祖国和家乡巨大变化的照片编排上,配上文字说明,摆放在单位门口,向过往行人展览。展览收到了良好的反响。通过这次展览,李纯杰感到图片更能客观、直接地向人们传达信息,而这正是自己写作能力所不能及的。于是,1995年,李纯杰尝试着在《许昌日报》上发表了第一幅摄影作品,这幅作品的发表,坚定了李纯杰搞新闻摄影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一些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常常感叹自己身居“小天地”,采写的稿件投到大报大台后往往是泥牛人海,杳无音讯。华能南通分公司宣传干事王忠南却似乎特别“幸运”:3年来,他采写的新闻稿有100多篇被10多家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他怎么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呢?用他的话来说:“登高才能望远。”  相似文献   

10.
新乡市郊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宽,是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自1975年以来,他两次被评为河南日报模范通讯员,六次被评为市级优秀通讯员。1971年,刘宽上高中时,写了一篇题为《向雷锋学习,努力学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文章,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在全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1.
他是来索要杂志的,并说非常喜欢这本杂志——《新闻爱好者》。乍看外貌,瘦瘦的,黑黑的,眼角处还出现了和他那32岁年龄并不相称的鱼尾纹,入坐后一聊,没想到给我留下一般化印象的他,却是去年的全国优秀农民通讯员,而且这是农民日报社创刊以来首次举办的评选活动。他的名字叫王国友。他爱好写作。学生时代的作文就常成为学校的展览品。他自己为此也做过美好的梦,作家或记者的形象亦在他的梦中出现。1977年高考,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采编系,结果仅差两分落选。他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爱好。1980年调到密县米村乡通讯组后,如鱼得了水,象许多通讯员同志一样:啃了一摞又一摞的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是记者的事,要一个基层通讯员上头条是很难的。事实却不如人想象的那样,江苏省射阳县粮食局业余通讯员张学法在去年一年间,被市以上报纸采用了22个头版头条,而大多数是省以上的报纸,同时,被采用了44个版面头条,总计发表稿件246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13.
秦秀林的名字我早已熟悉 ,在省、市报刊上见到这个名字至少有10年历史了。去年11月9日早上 ,记者从屏山县城坐车去屏边彝族乡采访。一个身材矮小、头发花白 ,精神抖擞的老人在车上谈笑风生 ,演唱他当日中午将在屏边乡表演的节目快板———《彝族过年好》 ,博得车上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一问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秦秀林。神交已久的老秦和我一见如故 ,拉起了家常 ,谈起了他的从艺和新闻写作生涯……秦秀林于1952年到四川屏山县文工团工作 ,主要从事艺术演出 ,业余爱好文艺创作 ,50年代后期开始在地级《宜宾日报》等报刊上公开…  相似文献   

14.
石泉县喜河乡蔡河村的黄文福,是个右手、右眼被炸伤的残疾农民。近4年来,他在县委通讯组和县广播站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向省、地、县新闻单位投稿800余篇,采用稿500多篇,并有5件作品获得奖。今年元月,石泉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 一个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农民业余通讯员写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他只能用左手写字,加之担任了一个事务繁杂的村文书和村治保主任,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农活,白天根本没有“爬格子”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挑灯夜战。通常是“三伏炎热蚊虫叮、十冬腊月熬寒冷,妻子儿女都睡尽,完稿已是金鸡鸣”。  相似文献   

15.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龙游黄铁矿,有一个矿工叫杨永平,从事业余报道已经19年,尝遍了甜酸苦辣,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据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底止统计,就有70余篇稿件被省、市和当地报、台采用。19年来,他曾多次被衢化报、衢化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许多矿工热情地称呼他为“杨报道”。 1990年10月,杨永平到白沙镇参加公司举办的通讯员骨干培训班,在这期间,他到衢化石灰石矿采访,发现杭州市劳动局劳保处事先不打招呼,到石矿突击检查,不吃饭不喝酒就回杭州,工人,干部都赞  相似文献   

16.
业余时间各有爱好。有的喜欢垂钓,有的喜欢书画……睢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崔玉彬喜欢撰写计划生育稿件。他从1981年到现在,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表821篇,连续被地、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崔玉彬从实践中体会到,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宣传,转变人们旧的生育观。宣传的形式很多,开会、发文件、印传单、写标语……但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拿起笔,把耳闻目睹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沭阳县刘集乡育民村二十一岁的姑娘李玉玲,1982年初中毕业回家成了主要劳动力,闷着头一干就是三年。这儿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常年看不到报纸。但玉玲渴望了解世界,渐渐爱上了听广播,尤  相似文献   

18.
在三月十日召开的淄博市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先后有市委宣传部等8个部门,对在一九九三年度新闻宣传报道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闫盛霆的名字一次又一次的被送进人们的耳中。而且,他还是因外宣成绩卓著而受到得奖的二人中的一个!仅1993年度,就先后有《大众日报》、省电台、新华社山东分社、《山东工人报》等十四家新闻单位,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闫盛霆现为淄博市淄川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他能  相似文献   

19.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舍己救人的壮举,但他却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纸和笔不止地耕耘,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他就是河北省肥乡县工商局团支部书记、优秀通讯员刘金霞。刘金霞,在部队的时候,因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并被树为全师学习雷锋标兵。业余时间,他便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读书、写作充实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写作爱好。1983年他退役回乡之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反而更坚定了他自学成才的决心。为在事业上有所造就,他花费了上千元钱,买回了上百种书籍。常常是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攻读。酷暑严寒,冬去春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采写新闻形象地比作抓“鲜鱼”,而他正是这样一位热心抓“鱼”的人。他叫李恒才,今年43岁,是平顶山矿务局建井三处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一个热心新闻报道的业余通讯员。若问他抓“鱼”的决窍,他憨然一笑,说:“无非是多留心,细观察,勤深入,广交友,不停笔。”呵,一句话有横有竖,不正是他多年实践中精心结起的一张抓“鱼”的“网”嘛! 说起李恒才怎样开始爱上写新闻,话就长了。五十年代末,刚中学毕业回乡工作的李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