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月成 《中国出版》2012,(24):63-64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开幕式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历史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战后欧洲百废待兴,在战争的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已属不易,将破碎的文化重新缝合更加困难,西方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转型。艺术家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战后的抽象表现派画家们逃离了令人失望的现实世界,渴望到内心深处寻找一片纯净的精神乐土,欧洲艺术界的目光有史以来第一次聚集到美国纽约。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如椽之笔写就的《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相似文献   

3.
周军 《新闻实践》2010,(3):80-80
熟悉新闻史研究的人都知道,目前已出版的新闻史书籍大都是对中国新闻史全局性的研究和书写,长期以来也一直主要围绕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和少数著名记者展开,而对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和整理还有许多的空白。事实上,在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还较为落后的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前50年,大城市报刊的传播影响力,往往是要通过各种地方新闻媒体作为中介给予延伸传播和扩大影响的。因而,地方新闻史理应在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卓有成效的地方报人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样也值得书写和记录。  相似文献   

4.
吴风 《新闻战线》2012,(1):48-49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第一版2007年问世,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别开生面。经过调整、增删和修订,第二版"插图本"在结构的设计安排、史料的爬剔梳理、思想的推陈出新上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5.
蔡寄鸥编撰的《武汉新闻史》,在政局动荡与剧烈社会转型、思想论争中描绘了清末至民国近七十年间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史。作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蔡寄鸥在本书中,以回忆式体裁聚焦真实,用多角度的研究视野进行章节编排,并关注了新闻从业者"人"的主体性。以丰富的史料事实,再现历史,助推了湖北地区新闻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岩 《新闻世界》2014,(5):252-253
李彬所著的《中国新闻社会史》并不是一本传统样式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根据其授课内容记录整理的讲稿,架构体系新颖,语言妙趣横生。阅读此书犹如身临于名师讲堂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新闻史方面的知识,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新闻历史、探究新闻规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山东解放区新闻史(1937—1949)》是一部关于区域红色新闻事业发展情况的断代史,记录了1937年到1949年间山东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座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新闻史研究的富矿,山东解放区新闻史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承继和书写红色新闻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别于西方意识形态投射下的区域考察,该书在思考区域新闻史研究新范式与路径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观,其中的传统革命史书写范式以及结构功能主义思维,对历史叙事的影响也同样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默 《今传媒》2012,(9):136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记录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人们学习新闻学具有指导作用。我们从新闻史中可以发现和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与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胡政之文集》于今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为研究胡政之和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胡政之是值得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因为他所供职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1月19日下午,本刊编委会在杭召开2010年编辑委员会会议。共15人出席。会议总结回顾了刊物2009年的工作,热议了2010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楼小毅 《军事记者》2005,(10):40-41
放在我面前的是一部内容如此丰瞻的述,书名《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分三大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长达250万字的“通史”,是我国新闻学史方面的50名专家通力协作,历时lO年才编写成功的,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成就,值得我们为之高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媒介和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媒介为线索,相对突出了新闻学本位意识;以人物为线索,可以使新闻人物感性化,立体化,有助于改进当前新闻史教学中人物形象模糊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当我读完这本由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之后,真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这本书中45位名记者和他们的名篇赏析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细读之后还会得到许多的意外收获。中国近一百多年来,成就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发展,国人的思想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走向成熟,历史的记录者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前进的足迹。《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从首倡维新变法的王韬到新时期进行新闻改革的张建伟,从开创通讯文体的进士黄远生到学者型记者艾丰,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沧桑变迁,名记者为我们记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12年3月31日上午10点,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0次活动在北京大学勺园7号楼301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与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多位在京常务理事、特邀理事,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传媒大学、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新闻  相似文献   

20.
杨锦 《新闻世界》2014,(5):42-44
全景式多媒体演播平台正成为目前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流选择,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节目是在国内较早地运用这种新闻传播手段的一个成功案例。本文结合《超级新闻场》的栏目发展轨迹、特征,全景式多媒体演播室的传播理念及新闻主播灵活运用这个平台来阐述新闻动态播报的创作特征,探讨动态播报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