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事新闻业,会议报道必可不少,怎么让枯燥的会议变成出新出彩的报道,可以说,是每个记者都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笔者参加了数以百计的会议,参加了十几次省、市两会报道,笔者认为,会议新闻其实是一座等待细心挖掘的“金矿”,需要有心人去“陶冶”。  相似文献   

2.
北京某报曾刊出一篇引题为《虎门销烟纪念日销毁135公斤毒品》,主题为《警方整顿三大毒品黑市》的报道。报道的题前提要中更有“警方公布了三大毒品地下黑市和八个毒品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用语。笔者认为这里的“毒品黑市”、“毒品地下黑市”及“整顿”.用得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一词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对新闻传媒中的经济报道也有了全新的要求。作为肩负经济报道重任的县市报经济版,如何适应形势,吸引读者,指导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报界同仁普遍关注并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经济版要搞好经济报道,既要少报道动工、开幕、剪彩、竣工、鉴定之类动态性消息,避免与要闻版雷同,又要切实改变目前经济报道中存在的统计报表式、简报总结式等报道形式上的弊病,尤其要注重唱好“深”、“活”、“多”三部曲。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组特殊的会议报道,容易产生篇幅偏长、可读性较差等会议报道的通病。新华日报在新一轮改版中特别强调“活化”规定动作,怎样活化“两会”报道这个大的规定动作呢?笔者连续两年参加新华日报“两会”报  相似文献   

6.
从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西南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各地洪灾,几年间,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国内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也日趋成熟,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在大幅增加。那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笔者认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出镜记者把握好了“入”与“出”,就可以把报道做得既有“生气”又有“高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三农”问题作为读者普遍关注的热点,成为各媒体改进宣传的一个突破口。笔者以为,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提高“三农”报道的质量,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转变观念,找准坐标,解决“三农”报道写什么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媒体  相似文献   

8.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9.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由于其内容专业性较强,容易堆砌术语,显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那么,怎样才能让经济报道“鲜活”起来呢?笔者认为,经济报道要学会“找故事”,找出最能揭示内在规律的“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才能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鲜活性、启示性。  相似文献   

11.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12.
刘新颖 《军事记者》2006,(1):44-44,50
1990年4月23日,全国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作家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再三讴歌的十三烈士之一——李玉安还活着。从此,活“烈士”李玉安成了一个在全国持续报道两年之久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时间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但笔者作为当年第一个采写报道这位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的新闻工作者,回想起采访报道活“烈士”李玉安的得与失,和活“烈士”李玉安面世背后的故事,仍像口  相似文献   

13.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4.
王椿 《青年记者》2010,(16):55-56
作为政务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两会报道早已经成为“例牌”。在新媒体参与激烈竞争的今天,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迎难而上,将“例牌”炼成“招牌”甚至“品牌”,才是必然之选。如何“炼”呢?笔者认为,创新求变是法宝,抓住热点是关键,关注民生是要点,攻克难题是重点,打造品牌是看点。  相似文献   

15.
庞雷 《新闻界》2004,(6):91-91
时下,市场经济已以不可阻挡的脚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报道,更是成为占据媒体大量空间的重要内容,有感于此,笔者拟就经济报道的“骨”“肉”“血”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7.
地方“两会”报道如何出彩,是很多媒体一直探索求解的难题。 全国“两会”,高官云集,精英群聚,人才荟萃,再加全国人大独特的立法职能,新闻报道自然夺人耳目。与此不同,地方“两会”程序色彩重于新闻看点,读者、观众对“两会”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不高。笔者在近三年的山东省“两会”报道中,着力寻找新闻点,在报道的新与巧上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位朋友在地方科技报社供职。一次在与笔者谈起对眼下的一些科技新闻的看法,他坦诚地说:“一般而言,科技记者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报道措词用得较为准确;然而对一些基层单位的一些项目鉴定评审会的报道,这里面的水分有时就很大。”如一些科技新闻,写起来动辄就是“国内首创”、“世界一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似乎不这样写就不足以突出该新闻的重要性。倘若细究,这些新闻事实恐怕离“一流、首创”差距甚远。要杜绝这种“注水”现象,笔者以为,首先是科技新闻记者必须要对该科技成果有准确无误的了解,对每一项你所报道的科研成果都要认…  相似文献   

19.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近日,《还珠格格》中香妃的扮演者刘丹因车祸殒命广东,众多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然而笔者发现,有关此事的报道竞有多个“版本”,不知孰对孰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