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冬 《青年记者》2006,(23):35-36
李漠脸上刻着沧桑,完全不像一个摇笔杆子的人。实际上,自1998年起,李漠就走出办公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关于拍照,李漠有自己的原则,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拍即将逝去的历史。有人说,李漠拍“土匪”、伪“满洲国”警察、日本特务之类,是纯粹的猎奇,作为记者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记忆的追寻在数字时代似乎达到了顶峰,“完整记忆”的出现是人类记忆史上的里程碑。过去,遗忘是默认的常态,而记忆是例外;如今,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数字时代塑造“完整记忆”的同时,人类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对记忆的控制,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法忘记的“完整记忆”并非“完美记忆”。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试图通过删除那些不合适、不(再)相关的信息来恢复记忆与遗忘的失衡。然而,将“被遗忘权”作为一种平衡数字时代记忆与遗忘需求的策略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争论体现了数字记忆时代下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矛盾的困境,其中牵涉历史书写与对“完整记忆”的需求、社会分享中“被记住”的欲望与在社交中“被遗忘”的期待、身份建构中对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需求、“被遗忘权”与社会运作等问题。因此,在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网络世界里,如何权衡人们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数字记忆时代留给人类社会的难题,这似乎也迫使人们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重塑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关注数字时代下“被遗忘权”的思想争锋,在思潮中展现数字时代下记忆与遗忘的需求困局,探索记忆与遗忘的伦理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3.
4.
张鸿 《新闻前哨》2006,(7):72-72
新闻摄影是将新近发生的、变化的事实凝结成固定不变的视觉形象,真实地报道新闻的样式,它是介于新闻学和摄影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基于当代摄影的语境,围绕“艺术之名”、“绝望能量”、“景观社会”,对当代摄影与艺术的关系、“坏照”、当代景观摄影在中国的现状,究其起源与影响因子展开回溯。  相似文献   

7.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三个步骤:观察中发现,等待中捕捉,构思中提炼。  相似文献   

9.
孔舒越 《新闻记者》2024,(2):97-112
本研究试图对数字时代胶片摄影的回归这一媒介复古现象进行解读。借鉴社会学家安·斯威德勒的“文化工具箱”理论,本研究将由多种类型媒介构成的集合视为一个可供爱好者们选择和调用的“媒介工具箱”,并由此呈现三类代表性群体的典型实践。研究发现,爱好者们打破了胶片的原初语境,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再阐释和调配,从而将其带入当下的社会交往与行动中。旧媒介在其中并非凭借技术特质或功能直接决定爱好者的相关实践,而是作为“工具箱”中的组件,以多样化的方式嵌入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媒介通过为爱好者提供“意义资源库”和“技术剧目库”,使他们能够展开差异化的复古行动,同时也将这些行动锚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上述发现打破了既有研究关于媒介复古现象单一的怀旧叙事,同时也对既有跨媒介实践研究构成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月苹 《新闻导刊》2006,(6):57-57
11月23日,本市某报08版头条通栏:《供求不平衡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是一条数字不确、逻辑混乱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导语说:在重庆技术展览中心举行的“我市2007年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文科类专场”。“3000个岗位.7000人参加招聘”。而同日的同城几家报纸报道的则是:“上万毕业生涌进现场找‘婆家’”、“进场人数超过了1万人。”同一场招聘,何以该报所报数字与各报殊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来是一次“文科类专场”招聘.记者却要横生枝节扯列“理科”。且断言“文科招聘岗位比理科少一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报纸上最早的征婚广告。诞生在1912年春湖北的顺天时报上,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中年丧妻之后为再寻佳偶所登。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征婚  相似文献   

12.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电子读图时代,电视、网络等以全形象化、现场感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对受众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报纸面临着电视、广‘播和网络的多面夹击,读者的读报情趣,心理需求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我们依然远离市场,依然走居高临下的老路,不与时俱进,势必脱离群众,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以及摄影技术不断普及与提升的背景下,摄影队伍日渐壮大,“快餐式摄影”方兴未艾。如果对这一现象作一些冷静的思考,不难发现其不容小视的一些问题。利弊分析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可以避其短,扬其长,在宏观管理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要有规划,要讲规则;从摄影者自身来说,要琢磨如何在快门一按之中融注“摄影观念”。摄影,需要技术支持,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观念更新,中国摄影的未来格局,会因为高品位的摄影观念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是把熟悉的事物或景象用人们不熟悉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在现代体育摄影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从体育摄影作品中瞬间形象、摄影手法、拍摄角度和光影结构等方面来阐述"陌生化"的技巧在体育摄影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栾轶玫 《视听界》2014,(4):125-125
媒介创意是一个不断被发现与被重构的动态过程,涵盖传播全环节、媒介全产业链,关涉到传播的所有环节。之于媒介创意而言,尽管从短时与表象看,一个有新意的媒介动画也可算是媒介创意,但显然它不是这一论题的根部。  相似文献   

18.
后勤 《新闻前哨》2004,(9):16-16
新闻摄影工作者如何“三贴近”?笔者认为,李长春同志“把镜头对准基层”的概括极为准确。 以平民视角取景 只有把镜头对准基层,捕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火热实际,避虚就实取景,才是最佳取向,新闻图片才会有冲击力、感染力,报纸才会产生实效性、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张春 《新闻世界》2014,(6):276-27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体育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新闻摄影奖项自2005年设立起至2013年共9届的获奖作品为样本,从照片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些获奖照片的新闻和艺术价值。提出中国体育新闻摄影应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并且体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体育运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