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乔木对记者工作很有兴趣。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没当过记者,可以说是一件憾事。”正因为如此,他很喜欢和记者接近,同记者交谈。他关心记者的工作和成长,希望新闻界多出名记者。  相似文献   

2.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3.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2,(4):30
他是小胡同走出的大记者。作为社区记者,他致力于社区新闻报道;他践行"走转改",推出"张刚大篷车"进社区服务活动,带领年轻记者团队帮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本期"传媒骄子",介绍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记  相似文献   

4.
《重庆日报》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张雪峰时,都对他进行赞赏,“好人缘”,这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5.
穆青是一位有政治家胆略的记者。历史给了他为民捉笔的机遇,他还给人民以充满正气的篇章。正如他所说,记者的职业是站在风险边上的职业,记者的职业是最需要胆识的职业。  相似文献   

6.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7.
《新闻实践》2011,(4):11-11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 屠志娟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接触,这个外表看起来粗粗拉拉的大男人却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细致、柔软的一面。他是一个好记者,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好记者。他给自己的定位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记录者,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土记者”,是许多人在非新闻媒介从事新闻报道者的俗称。说他“土”,是指他不在正规记者队伍的行列,无编制,无头衔。叫他“记者”,说的是他要以主要精力从事专业记者所要从事的工作,采访、投稿,写内参。别看这支队伍“土”,它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心  相似文献   

9.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1):26-27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与坏记者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吗?一下面三个记者怎么看也不像坏人。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记者。他工作敬业而勤奋,关心人民生活健康,富有正义感,在听说有人用废纸箱做包子馅出卖后,他决心将这件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内幕曝光。但是制作这种包子的作坊极其隐秘而难找。他认为,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只是把这形象地告诉公众。于是,他亲自担任导演和摄像师,又雇请了几个演员,认真地把制作纸馅包子的详细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他出色地成了任务,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所在的电视台因此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在讨论报纸的同质竞争,其实眼下的记者队伍,也存在这个问题。对记者职业有自已执着、热烈的追求,达到人品、文品俱佳,才能跳出记者队伍的“同质竞争”。现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慎海雄,是眼下一位很“跳眼”的记者。有人这样概括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为老百姓说话、爱管闲事的记者;在黑恶势力眼里,他是一位敢玩命、敢揭露各种腐败现象的记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人眼里,他是一位深入调查研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3.
特纳·卡特利奇是一个成功的美国记者,出色的编辑。他曾为《纽约时报》这家著名报纸工作四十年,从普通记者干到副社长,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他的记者生涯中,也有过种种失误。下面是他犯过的几次错误:  相似文献   

14.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6.
郑重印象     
正郑重是我的好友,《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是1961年进文汇报当记者的,从一而终;我是1960年进文汇报当记者,1998年离开文汇报。然而,他的年龄比我长5岁。两人共事38年,现在还常有交往。他当了一辈子的记者,除去粉碎"四人帮"之后做过一任文艺部主任外,一辈子没有当过新闻官。几十年来,别人对他有过不少称谓,但他自我认可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记者?现代汉语解释为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当今也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两种说法都无法把记者和官等同起来。 无冕,无头衔、无官帽,简而言之不是官,可现在有的记者却官起来了。开起会来,人家礼节性的请他上台就座,他也就俨然一副首长模样,人家客气的请他讲两句,他也就打起了官腔。人们对记者,尤其是对上边来的记者毕恭毕敬,不知是出于对“喉舌”的厚爱,还是怕挑刺曝光,或者是礼节之故,记者成了座上客。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记者的社会地位,但有的记者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就自觉不自觉的为自己头上加冕。一个新闻单位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加冕”记者,她的受众就将越来越少,地位也将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8.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9.
周佩玲 《新闻天地》2008,(11):15-15
熟悉益阳日报记者谭绍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谈峰的论文《新闻改革反思随笔》,获得了《中国记者》新闻论文有奖征文一等奖。这个谈峰,就是新华社记者李峰。他不仅是位著名的记者,还是杂文作家、新闻改革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杂文,只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一部分果实,但又是他近年来纵览改革开放大势和人生旅途的录相。也许是写惯杂文的一种幽默,李峰说,要是成立“非才子协会”,他愿报名当第一名会员;要是展评脑袋耐力,他可推出共产党给他安装的“自动旋转的磨盘”。磨盘!这个比喻,形象而真实地表现了他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