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线人的产生丰富了新闻源,弥补了记者不在场的缺陷,为媒体提供及时快捷的报道线索。它不仅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的观念,突破了新闻制作由传媒包办的观念,而且促进了“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和展开,更好地实现“下情上达”。但是,与这些好处相伴随而生的弊端也不少。从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线人们所提供的新闻多是负面新闻,多与车祸、火灾等伤亡事故有关。这些事件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它的社会价值是有待思索的。媒体上大量负面新闻的刊登,会使线人简单地将新闻价值定位于此,不利于新闻线人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且新闻的雷同会使读者失去兴趣,不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韩霞 《新闻实践》2012,(4):56-57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除了各条线上的通讯员,新闻线人也是值得倚重的线索来源,像各家纸媒看重的热线版面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新闻线人的报料支撑起来的。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掌握一支经验丰富、既有质量又有数量的新闻线人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职业。支撑电视新闻线人孜孜不倦的前提,是收入颇丰的“报料费”;而支撑电视新闻人看重线人的前提,是有价值的新闻源。双方各取所需,却也不无矛盾,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电视新闻业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杭城品牌民生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为例,用实战经验来阐明电视新闻人和电视新闻线人之间,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新闻线人”热的出现给21世纪伊始的中国新闻业带来了一股不小的冲击波。本文从“新闻线人”热的社会成因入手,针对现状冷静地透视这一热潮背后的隐忧,并给出一些较为可行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竞争年代,独家新闻已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新闻线人应运而生。线人群体涉及广泛,而国家公职人员是其中较特殊的一类。他们由于工作关系,掌握了许多内部信息,对媒体而言则是新闻线索。在有奖“报料”等因素的作用下,许多公职人员自主向媒体“报料”,媒体也会不失时机地对国家机关这个新闻“富矿”的公职人员下手“挖料”。  相似文献   

6.
杨丽 《新闻实践》2011,(12):33-35
“把新闻写实”,可说是新闻界同仁一直以来追求的一个目标,说多了难免有点陈词滥调的味道。但没想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激情。因为“走转改”,读者读到了许多内容实在、清新扑面、新闻价值高的好新闻,继而也使我们多了继续探索这一命题的兴趣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由工作激情联想出去,我想到了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的一句话:"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激情有利于记者工作面貌的常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哲 《传媒观察》2003,(3):49-50
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新闻媒体的发展速度与格局整合进一步加快,各种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白热化趋势。社会新闻作为媒体新闻竞争中最突出的领域之一,其重要性已日益凸现。一家新闻传媒在其发行范围所及之处对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受众对某一种媒体关注度的高下之别,在一定程度上均取决于媒体向公众提供的社会新闻质量的高下。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报道中,细节是指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场景、新闻背景中出现的最有特点、独具特色的事物和人物的具体描写。无论哪一类新闻文本,细节都是重要的表述内容: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能力不足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但是,新闻报道不是细节的组合,细节无法代替整体性陈述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细节的描写不是随意的渲染,要有一个恰当的度,不允许离开生活的真实去随意想象和描写细节。希望本栏5篇探讨新闻细节的文章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理想是一种精神状态。树立远大的理想,是每一个人前进的动力。越是敢在理想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光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生活类报纸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白热化,"时政新闻"这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新闻体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晚报,在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等的同时,已将做活当地时政新闻作为参与报纸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新闻界。因使用匿名消息来源遭遇过最大烦恼的记者,莫过于美国的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他们在报道“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后为“深喉”(Deepthroat)的身份保密长达31年之久,即使他们在面对巨大精神与经济压力,乃至法律审判的时候,依然死守“消息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31年后,虽然“深喉”自己公开了个人的真实身份,两位记者的烦恼也随之解除,但困扰整个新闻界的烦恼却没能解除,甚至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3.
叶峰 《新闻实践》2012,(2):41-42
我从事广播新闻采编工作28年,有过很多的采访经历。在我看来,每一次采访都会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媒体在具体的采访形式上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本质上。新闻采访的方法是有共性规律的,其中,注重细节并运用适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新闻理想需要张扬的时代。新闻的进步,所折射的恰是社会的进步;新闻的理想,正和这个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我们在理想中奋斗,社会在理想中行进。我们既然把自己托付给了新闻这个行业,就应以最饱满的激情、最合适的方式,在现实语境中勤奋笔耕,推动着现实,促动着进步,这便是我们新闻人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童俊 《新闻实践》2011,(7):39-40,41
网络谣言如同黑色飓风,所到之处无不释放着大大小小的破坏力。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方式,提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让网络谣言一同驶上了快车道。因此,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特别是主流网络媒体肩负着艰巨的使命,需要做好新闻求证,在向社会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同时,坚决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于杏生 《新闻实践》2011,(10):34-36
何谓基层?简言之,即基础之层,就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无疑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我认为,记者的基层就在新闻现场,就在矛盾交汇处,就在那社会遗忘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的发现者,没有发现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传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善为下者方能处上,脚往低处走,思往高处攀。记者只有经常走基层,新闻敏感才不致钝化,百姓情怀才不致淡化,新闻品质才不致退化。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即时性和生动性。电视呈现给大家的直观画面和现场感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电视新闻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因长期在电视新闻采访的一线工作,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电视新闻的细节是需要大家去特别关注和留心的。  相似文献   

18.
媒体进入市场后,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信息源争夺几近白热化。如何挖到独家新闻、怎样让新闻报道面更广,这些都促使媒体在挖掘新闻信息方式和渠道上下深工夫。1982年,《羊城晚报》率先在国内正式开通24小时报料热线。  相似文献   

19.
乔红 《新闻实践》2011,(12):37-38
怎样把新闻写得短些呢?首先要在思想上予以重视,摒弃对短新闻的偏见,不要把新闻长短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依据;不要认为短消息没有分量,写短新闻反映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闻视真实为第一生命,自然是追求客观的;然而新闻又是人做的,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从这个层面说,新闻天生就有不客观的基因。同一新闻事件。媒体报道中的细节有不同,并不奇怪。如果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层面看,不同记者采访得到不同的新闻细节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新闻采访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新闻报道也必须体现应有的专业性,一个新闻报道中关键细节存在较大差异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