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2.
李晓  王斯敏  姚晓丹 《新闻战线》2022,(13):104-106
2022年寒假是“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对检验“双减”政策实效至关重要。光明日报编委会紧扣关键时间节点,推出全媒体专栏《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秉持“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理念,以微镜头、细笔触呈现城乡孩子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昭示新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为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0,(5):32-34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峰的一篇《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相似文献   

4.
穆青认为.“记者必须是政治家”,“必须大局在怀990“记者写每一条新闻都要考虑:这条新闻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效果,对党的事业有利还是不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姜德锋 《新闻传播》2004,(12):38-39
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影响力的增加,人们对记者这一职业也有了切身的体会。一方面,媒体和记者成了百姓心中的“报青天”,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有困难找记者”成了许多群众的信条:另一方面,对记者和媒介道德操守的指责批评,也时有所闻,去年公布的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十一名记者的受贿行为以及前一时期湖南娄底市记者伍新勇被判刑的事件,更使记者的职业道德危机问题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一流记者写本报红烛中国大概是顺口溜的王国,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群众创作的顺口溜问世。前一个时期,在新闻界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据说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一流记者“卖情报...  相似文献   

7.
做记者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一件很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获知时已是“昨日黄花”,报之无据,不报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不得不忍痛割爱,但高明的记者往往会剑走偏锋,略施小计,使“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8.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7)
记者“挂牌”采访好文/湖北·吕道宁据报载,辽宁省抚顺市广播电视局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下属的广播电视记者外出采访一律佩戴统一印制的记者胸卡,“挂牌上岗”。胸卡上有记者本人的照片、姓名、供职部门,使被采访单位一目了然。笔者认为,这一新举措对抓好行风建...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4.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15.
大家谈“新闻”与“辛苦”张志锋记者常被一些人称为“无冕之王”,不信吗?报纸上有名,广播中有声,电视上有影,似乎出尽了风头。实际上,这都是一些局外人被一些“光环”给迷住了双眼,每位吃新闻饭的人都会感叹:记者是“生如蝼蚁,催人早逝”的职业,新闻姓“辛”(新),记者姓“苦”。 关国一家权威机构曾作过一项关于劳动量大小的调查。排第一位的从业者是矿工和码头工人,记者和警察则位居榜眼。调查会有偶然性,但记者工作脑力和体力消耗之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体育记者和摄像(影)记者,采访时消耗的体力,非常人所思。从…  相似文献   

16.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某市出了一件新闻,有两个冒充市报和市电视台的“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原形毕露,那副尴尬狼狈的丑态让人啼笑皆非:一张张印制得漂亮的“记者名片”、“记者证”,和我们使用的几无二致,那没装胶卷的照相机比我们使用的还高级。真难想象,就凭这,他们竟出没于茶楼酒肆、大小企业和一些会议之中长达数月之久,除了吃喝玩乐,还骗取了一些“广告费”、“赞助款”、“专版专栏协办费”。在现场,有不少围观群众发出议论,有的说:“看这两个骗子的‘行头’像真的一样,怪不得屡屡得手。”有的说:“如今新闻单位有的人作风也不好,难…  相似文献   

18.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5,(5)
编辑要当读者的“眼睛”文/韩晓晖新闻三味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细节、信息,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翔 《新闻前哨》2002,(12):18-19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领域中进行,不同的领域使人们具有不同的角色。那么,记者扮演何种角色?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个形象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也对记者说:“你们的责任,你们的使命,就是做最伟大的真理的向导。”可见记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角色定位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种:一、精明的公关者采访对象是新闻信息资源的所有者,记者则是新闻信息资源的需求者。二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