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思。那么,文化哲学就应该是对于人类文化现象的逻辑思考,《文化·历史·人》一书在这方面,体现了独到的哲学运思。在作者看来,文化哲学不可能像文化人类学那样去详细考察人的文化发展历史,它应该发挥自己的反思功能去展示自己的独有魅力。作者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展开哲学考察的逻  相似文献   

2.
一 中华书局版《焚书》(1975年1月,北京版)的《增补二》中,收有《复焦弱侯》一信,是从《李温陵集》卷四移录的。(268—271页,下只列页数。) 考此信,在《焚书》卷二中,其实已经收录了,题名相同,也作《复焦弱侯》(同书46—48 页)。只是文字有出入而已。 将二文对校,可知《增补二》所收的文字较全。《焚书》卷二所收删除的文字,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 有关李卓吾自身的内容。不愿意过份麻烦焦氏。如信的开头“无念回……但闻兄身心俱不得闲,则我决不可往也无疑也。”(见268页)信的最后,“弟今…  相似文献   

3.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哲学研究的众多著作中,胡长栓博士的新著《走向文化哲学》以其清晰缜密的治思理路和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该著对文化哲学的界分、哲学史前提、生存论基础及其内在的悖论性思维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和论证,引领读者进入文化哲学研究的崭新视域。  相似文献   

5.
现在流传下来的《晏子春秋》有不少版本,但由于刻印时没有认真校勘或校订者各持所见,鲁鱼亥豕,不同的版本各有优劣。就目前所见,比较好的版本有元刊本(昭文张氏旧藏)、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1)、明吴勉学刊本、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等。其中明活字本为大家所公认有校勘价值的版本,我们通过用汉代竹简本和明活字本(以下简称"明本")比勘,发现竹简本和明活字本同样各有优劣。现写就读书札记一篇,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芮必峰 《新闻记者》2006,(11):68-70
20多年前接触传播学至今,心里始终有个疑问:传播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一方面,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们,传播学是一门经验的、定量的、侧重于效果研究的学问;另一方面,常识告诉我,这样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只能是表层的、浮浅的甚至片面的。因为人不仅依赖经验,更超越经验;社会关系不仅是简单的“量化”关系,更是复杂的“质化”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传播,许多情况下是没有目的(起码没有明确目的)、不计效果(起码不计那种直接的、显在的、即刻的效果)的文化行为。于是,我对传播学开始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敬”…  相似文献   

7.
从书后所附陈舜臣创作年表,才知道《日本人与中国人》写于1971年。38年前写的书,如今看来并不过时,我觉得对作者来说,是一种荣耀,对出版译著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也是一种慧眼独具的睿敏——作为一个不可能搬家的邻居,日本委实是一个值得我们细致、彻底研究的国家。细致应达到什么程度呢?不止一本书读过,日本研究中国的书刊,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彻底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同  相似文献   

8.
《北极星报》是大连大显集团公司主办的一张4开4版企业报。在众多的企业报中,以“读书”为主题的专版出现在企业报尚为数不多。该报第260期第四版以“提倡勤学好读”为主题。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不是光看夜总会消费多少,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图书的消费。”新闻出版署发布的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人均购书5.51册,而10年前的1985  相似文献   

9.
档案贮存、积累和传播着文化 ,是文化之母 ,是文化财富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档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 ,关于“‘档案’的地位 ,档案学很少在明确的文化学意义进行探讨。过去我们肯定档案的地位 ,基本上是在政治宣传和知识信息的意义着眼。”①“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档案工作乃至档案事业有什么意义呢 ?这恰是在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中少有问津或无人问津的问题。”② 直到 80年代末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阿迪发表一篇题为《档案文化意识 :理性的呼唤》③ 的文章 ,才首次提出档案文化一词 ,并试图从…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检读《全唐诗》过程中,凡遇诵读不通、苦思不解之处,辄随手笔录,遍查类书、地志、笔记,或考诸各种总集、别集,或借镜古今专家治唐诗之研究成果,所获良多。然仍有一些疑惑,阙然不解,故径直提出来,或对勘,或理校,强作解人,俟海内外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近现代文化名人著述的全面整理,结出了累累硕果。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文化名人全集有几十种Z多,还有不少正在编辑之中。地方教育出版业因资力雄厚,更担当了重任,以华东一隅而言,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叶圣陶集》和《朱自清全集》,而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成绩尤其引人注B,_除《朱光潜.全集》和《宗白_华全集》外,又替手卷顿浩一繁的《胡适全一集$、就《朱光潜全集》而.言。已有该社出版的研究成果‘失光潜研究丛书”__而针对《胡适全集》、。一级有开路伪《胡适年谱》和湘通著译系一年目录》。1996年安徽教育…  相似文献   

12.
提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报纸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解放军报从今年六月二十六日起在副刊《思想战线》上,开辟了一个《提倡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专栏,来展开群众性的讨论。这是一种群众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也是一种理论宣传的好方法。到八月中旬为止,这个专栏已经发表了六期,刊登了五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广大部队官  相似文献   

13.
黄丕烈是清代乾嘉时期苏州的著名藏书家,所藏皆为善本,同时他还刻书、校书、赏鉴书,并写作了大量极具价值的题跋。姚伯岳撰写的《黄丕烈评传》是第一部完整地反映传主一生事迹与思想面貌的人物传记,不仅全面地写出了这位藏书家在藏书以及在版本、校雠、目录学等领域的创造性成就,同时更刻画出他对于古书如魔似痴的心灵世界,让人对这位传统文化的赤诚护卫者、传承者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与周作人起先“兄弟怡怡”,以后“成为参商”,即如舒芜《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一文所说:“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八月二日鲁迅搬出与周作人同寓的北京八道湾寓宅,次年六月十一日鲁迅回八道湾寓宅取书物,周作人夫妇向鲁迅大骂大闹,从此以后,彼此避不见面(除了可能有几次避不开的集会上相遇),直到鲁迅逝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席话很是简明扼要,但是好像也就轻易放过了什么——我指的是加了括号的那一句,似乎未必在“大家都知道”之列。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有度》有"绌羡齐非"一词,向来研究《韩非子》的学者没有确切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比《淮南子·泰族》《韩诗外传》等书中与之相类似的文句,认为"绌羡齐非"应读为"绌羡济非"。其义为削减过度(或多余)、遏止过失(或错误)。同时本文还顺便解释了"黜淫济非"及"绌羡齐(济)非"中的"淫"和"羡"二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本身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这是人们关心、探讨的问题。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现实丛书”之一《技术·文化·人》,为我们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借鉴。这本书是苏联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研究、并颇有成果的哲学家格·姆·达夫里扬的代表作。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分析和介绍了20  相似文献   

17.
罗宗强先生的《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一书,于2006年6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之后,又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的力作,对明代后期更确切地说是对从嘉靖前后以至天启初这一时段士人群貌,作了客观精审而又深刻透辟的描述。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相似文献   

18.
赵宁 《新闻世界》2010,(11):221-222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其人,说明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然后分析了《传播与社会影响》一书的整体结构,前七章及后两章依据与传播的密切联系程度分开论述。重点阐释引用了本书中的"公众"和"舆论"两大概念。  相似文献   

19.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阮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可发现《玉烛宝典》作为一部成书于唐前的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其文字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