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怎样学习,如何设计“学案”,并组织预习——探究——检测,从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今,有这么一种现象——姑且叫做“扣人心弦”。老师在教学时,其中不时有个环节: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或扣人心弦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作文时,也经常出现请你写一写最让你感动的人或事;评课时,一些老师也爱把“心弦”两宁挂在嘴边……是不是被冠以“心弦”就果真能“扣人心弦”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不久,听了本校一位教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父母对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教材处理的优劣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首要环节。好的教材处理应当是既科学又艺术的。蔡澄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精采点,巧拨动”,便是科学而艺术的教材处理法。‘“精采点”要求教师在准备阶段必须吃透两头(教材与学生),既钻研教材备教法,又研究学生备学法,精。动寻找教师——教材——学生三维联系的交合点作为最佳突破口,蔡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引爆点”。“引爆点”可以是“课眼”、“文眼”或“诗眼”等,也可以是思维的“起点”或是事理的“窥豹点”、“释疑点”。“引爆点”…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直接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当前许多教师采取的“精细化”和“粗放式”作文教学方式有关。“精细化”作文教学,教师包括题材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牵着学生走,造成千人一面的结果;“粗放式”作文教学,教师给出内容、题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疏于指导,使学生无处下笔。  相似文献   

6.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添字漏字读错字这类小错误层出不穷,屡纠不止,回答问题出现偏差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的教师“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有的教师亲引‘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还有的教师粗暴地指责,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论是简单的指正还是粗暴的指责,都不会呈现给学生美丽的课堂,也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入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内涵丰富的“主题图”为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然而,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有时教师对“主题图”的理解是狭隘的、粗浅的,有时纯粹把“主题图”当作了引入环节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8.
导学——学导式教学法由教师概讲→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精讲→学生演练五个环节形成教学的基本过程。导学——学导式与学导式相比,教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导式,学在导前;导学——学导式,导在学前,学后再导。实际上,后者是将前者的第三个环节“精讲”变为第一个环节“概讲”和第三个环节“精讲”。后者的“概讲”,重在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称“三点”是指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弱点,“三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学习成绩的优劣。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实验教学、作业与检查等教学环节中。“三点”教学虽然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但在备课中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紧密的环节,突出问题情境的导入,关注学生的兴趣、品质、意志的培养;关注学生理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创设情境(约需1分钟)此环节是“引起动机”的学习要素。开始教学之前,教师从必须呈现令学生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其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欲望。探究思考(约需20分钟)此环节是“了解”和“获得”两个学习要素。教师要通过对“关键点”的了解与控制,掌握全盘。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其求知欲和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通过“分解教材”来实现的。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三部分:学生已知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学生半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近乎常识性的概念.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范围大致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和学习准备分析。然而.近十年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显示.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手段比较单一.过程比较粗疏.分析深度不足,许多教师自认为有效的学情分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证明是无效的。要走出这一困境.唯有对学情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加以重建。重建的基本路向是突破作为独立环节的学情”分——析”模式,促进学情分析的三个基本层面一一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主的教学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它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环节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自读感知环节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环节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采用填压的方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味的注入学生的大脑。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多的融入了教师思维的印记,而缺失了学生自己内在的,特有的东西。因此,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环节的朗读,精读领悟环节的教师指导,和诵读表达环节的学生朗读,这几个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5.
陈鹤琴十分重视教师问题。他主张作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实施者——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由此,他提出了当时颇为新颖的教师观:儿童本位;作儿童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敬业、乐业、专业和创业。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的富裕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创新作为发展、前进的源动力。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诸如学校内部管理的创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创新等,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工作质量的优劣、学生各方面能力强弱的标志。作为一名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创新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上的创新,关键在教师,落实在学生,过程在教学,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日前,笔者听了我市三位学科带头人同课异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虽然上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预设,但在不同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课的后半部分的练习环节,还是有一些学生把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斜边相乘求面积。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一节课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一、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摩天轮、圆形花坛、圆形喷水池等含有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片里都有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圆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而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诸如太阳这样的球体时,用课件演示“将球从中切开会得到圆”)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互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放眼睛,使他能看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了语文教学上的阅读——质疑——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使用他的眼睛。在一节政治课前,先在黑板上出示“四看”:①看框架;②看重点;③看难点;④看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四看”,自己先阅读本节所学内容,边读边用红笔勾画出“四看”,并且边读边写出教学提纲,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此种  相似文献   

20.
“多元互动”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