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2.
唐代农民的军功思想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但同时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唐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农民当兵固然也有军功情结,但更具有明显的履行义务的色彩,而后期则功利性尤为突显。同时,农民对从军当兵的认识具有二重性,一是期望通过从军博取功名,另一方面又畏惧当兵,困于兵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即构思玄妙的幻想、情感要妙的风流、呈示“诗笔”“诗才”的文化,论述唐代小说的文人情趣,确定了唐代小说独特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成都在唐代号称“扬一益二”,是全国有名的大都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在唐代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初唐四杰”,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成都本地的文人们在成都平原游山玩水,寻访名胜古迹,用诗歌谱写了成都古代旅游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人的怀洛诗兼有政治、精神、情感等回归洛阳的多重创作主旨.流放文人多思君恋阙,显示出-种政治理性,情感凄怨;外任文人多倦于官场,怀居忆旧,期望回归精神的家园,情思恬淡;流寓文人多思家怀亲,情深意淳.其情思也随时序变化、空间流转、迎来送往等自然萌生;其传情方式,或通过水陆空,或借助于梦境;其表达题式多样,技法错综.怀洛诗反映了唐代政局的动荡和文人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东方朔,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其人滑稽聪明,博识多文。他不同于传统的文人,其人有战国策士的遗风,又有类俳优的嬉笑怒骂,其故事传播甚广,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小说多附会其事进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朔故事。其中东方朔激侏儒故事,金马门典故以及东方朔偷桃故事是最典型的三个,历代文人多喜引此为典故。东方朔故事在文人诗词中作为典故屡次呈现,可以说与文人对东方朔的崇敬是有很大的关系,对这一点进行探析可以更好的完成对东方朔故事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人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为文,也须从大千世界汲取创作的养分,但其性格、兴趣、追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往往构成他们创作的内在动因。几千年来,由于自身、政治、文化、社会等种种原因,文人与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人的黄昏情结中,蕴含了三种主要情感内涵:深沉悲凉的生命感悟,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感伤凝重的时代叹息。这一情结的形成起源于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对日落的畏惧。  相似文献   

10.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11.
唐代山水诗是唐人崇尚自然的一种文化现象。唐代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唐人接受自然、崇尚自然,并以自然观照人生追求的独特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2.
以寒士为主体的唐代文人生活方式,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漫游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动力,科举则促进了多方面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三方面的结合,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创造了合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扬州"作为一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尤其在唐代更为突出,诗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对繁荣、强盛、开放、富足的期待和向往,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可见扬州在古代诗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正是"扬州"有利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从而使"扬州"成为繁荣富庶、奢华靡丽的代名词,并成为诗人们久唱不歇的文学意象和唐代文人作品中一份抹不掉的情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道教在唐代的特殊地位,唐代文人对道教的崇尚以及游仙之作阐述了唐代文人的崇道之风,认为从道教的角度研究唐代文学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唐代贬谪文学是贬谪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因此,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唐代知识分子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他们对帝都长安的向往与依恋渗透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恋京情结"。从那些贬谪出京诗人离开长安时不舍与悲怨交织的心态,以及离开长安后对长安的思念与怀恋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对于代表着皇权的长安,有着一种"葵藿倾太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朝文学作品的梳理,会发现在战乱频繁的南朝社会里,文人们除了以文学来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外,由于血缘关系,他们还常常以文学来关注自我家族,表现出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8.
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隐速是消极退避的行为,隐者是怯懦胆小者,是社会使命和责任的逃避者,因此,不应受到肯定和赞扬,而应受到否定和批判。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有些脱离具体文化语境,用现代价值标准,过于苛求古人。其实,在集权专制的社会中,隐逸是以社会组织的对立面出现的,是森严冷酷的社会组织的另一个极端,它像一种腐蚀剂,啮噬着这个庞大机体的细胞;它又像一种离心力,牵掣着组织的运行方向;它往往以旁观的眼光,高蹈的姿态,对专制集权、功名利禄报以冷冷的嘲弄和藐视。表面上看,隐者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是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9.
对岭南的文化偏见、对贬入岭南的恐惧心理以及对遇赦北归的强烈期待,这三个因素导致岭南贬谪文人无法接纳岭南,也无法看见一个真正的岭南。他们与岭南之间的疏离关系也导致其岭南驿道诗中所写之景与所处之景之间的疏离与隔膜。  相似文献   

20.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统合释、道;佛教信仰各宗杂糅,不唯信弥陀净土;具体到净土信仰又不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不坚定恒一,常有改信弥陀净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