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都市温江区鱼凫城应即鱼凫氏族群在约当虞夏之际的早期都邑,是当时成都平原上诸族群聚落分布格局圈中最显著的中心城邑,在宝墩文化后期向三星堆文化发展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居于突出的引领地位。鱼凫王朝的统治时间跨夏代后期和整个商代,直到西周初期。精心保护、梳理和开发以鱼凫文化为代表的本土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温江区域的整体品位,而且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发现鱼凫与杜宇王朝之间至少有800年的历史空白。根据地名线索,得知蚕丛、鱼凫属于氐人,处于酋邦体制下,未有巩固的基地,最后南下转移,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3.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先秦蜀国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史前城址,标志着蜀地城市的起源。三星堆古城是古蜀国鱼凫王朝的国都,反映出古蜀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已经形成。三星堆鱼凫王都是座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城市,城市的军事防御系统具有特色,城市具有多重功能。古蜀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充分体现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多元起源与形成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红领巾》2011,(5):F0003-F0003
万春学校坐落于温江城区北郊、古蜀文明重要发源地鱼凫故都,坚持“以人为本,修德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塑成了“为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织就了“人本和谐”的校网文化,炼就了“关爱、严谨、精业、奉献”的教风,育出了“善思、明德、励志、知行”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打造成都市温江区“鱼凫文化”和“王光祈文化遗产”两个文化品牌为例,探讨了进一步加强旅游与历史结合的问题。加强旅游与历史的结合,首先应以科学为指导,坚持历史学“求信”的基本要求,支持历史学以外的、有益于旅游事业健康的多方位发展的多种文化形态;其次,要着力保护已有资源,进一步发掘和搜集资料,并充分地科学地运用这些资料。最后,加强学术研究,深入细致,开掘创进,从而为旅游事业充实内涵,提高文化位。  相似文献   

8.
温江中学系首批国家级示范校,位于古鱼凫王国腹心地带——花都温江,风景优美。这儿曾经走出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孕育过共和国将军,铸造过科学院院士,造就过亚运会、全运会冠军,以及成千上万的国家建设人才。先后荣获“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精神文明标兵”等称号。  相似文献   

9.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0.
京族长期与海为伴、以海为生,与海洋产生了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京族鱼文化是京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体现在京族人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章选择京族聚居地氵万尾村的"哈节"为视角,描写京族鱼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及京族鱼文化演变的原因,深入探讨保护和传承京族鱼文化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山北连燕山,南临渤海,滦河纵贯其间。唐山文化不仅是滦河文化的一部分,还包含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从社会史的视野看,评弹生长于苏州,与传统时代的江南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晚清以后上海开埠,评弹逐渐进入上海,伴随着上海城市的转型,评弹也开始了其近代转型,由古代评弹向近代都市评弹转变。从苏州到上海,评弹的演出空间在江南的内部发生了迁移,这种迁移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是近世江南社会变迁在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成为传统文化向近代都市文化转换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汉水流域堵河文化流经了5个时期,神话传说中的创世时期、南蛮领袖时期、辉煌后的沉潜时期、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时期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贯注与提升时期。堵河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连续性,具有特别的包容性与同化力。  相似文献   

15.
鱼崇拜是傍水而居的部落—部族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渭河流域都可以找到其遗存。当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水域之时,羌一蜀部落中的一支从茂汶盆地东南下,进入成都盆地来捕鱼,形成传说中的鱼凫。在维持旧业的基础上,渔人部落开始在丘陇上试行耕种,逐步拓展,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建成国家。成都平原当时乃是食盐匮乏之地,蜀国建立后得以发展、昌盛以及延续一两千年,直接得益于巫戴国和巴人的食盐供给。而二者之同的矛盾和摩擦在客观上促进了蜀国的进一步东进。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蜀人练就了善刺弓弩、造船、驾航、熟水性的本领,形成了兼容并包、广采博取的人文特质以及独立不羁的创新意识与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六朝的东晋是个偏安政权。其间经历了与北朝政权的分庭抗礼;也经历了与北人南迁的和谐共存。在建康中原正统的政权得以延续;华夏文化的灿烂得以传承。在黑暗动荡的政局下,东晋以宽容积极的心态接纳北方文化,迎来外来文明,这种兼容并包的优秀品质,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思潮。在六朝经济总体不发达的情况下,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将本土资源和中原文化优势结合,取得了经济上的迅猛发展,使之变为南方的经济中心。建康在六朝的三百多年,创造了极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是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相似文献   

19.
论江南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散文依傍江南文化并以它为生命;对主流文化风貌从彰显到斜姿书写;崇尚冲淡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