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碑学派和帖学派之分,碑先于帖而产生。但自唐至清初,在中国书坛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帖学派。本文从清前期书坛大势、碑学发展脉络及最终地位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对清代碑学兴盛及最终形成碑学帖学两大格局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在碑学、帖学方面都下力很深。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碑学气氛高涨的清末提出了一些维护帖派书法的精妙之论,对后来帖派书法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铺垫。而这些理论的形成又与其在北京的交游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三人的书法交游活动,除了给研究者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湘之外,还可发现嘉道时期京城碑学兴起而广东却掀起藏帖、刻帖、习帖的高潮这样一个事实,进而纠正学界所谓"晚清帖学式微"、"碑学笼罩天下"等观念。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尊碑抑帖”的思想为近代碑学的兴起、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集碑学大成之一的《爨龙颜碑》无疑成为众多碑学家和书法爱好顶礼膜拜的“圣物”。本将分析此碑的成因、艺术特色等,探索碑学的共性,为学书指明学碑方向。  相似文献   

6.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朴学兴盛对乾嘉时期及后来的书法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朴学学者对金石碑版的搜罗、研究与艺术实践为篆书、隶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金石碑刻逐步与墨迹本一样成为书法实践的重要范本。碑学理论的建构和碑派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千年以来帖学一统江湖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碑学大兴之时。考其成因,以内部条件论,帖学自身的衰落为碑学的兴盛提供了历史机遇;在外部条件上,兴于清代的乾嘉学派带来了金石学的兴盛,而金石学不仅大大开拓了碑学家们的艺术视野,也为碑学的发展在文字基础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民族的怀旧情绪与审美的逆反心理及平民意识的觉醒,又汇成一般强大的暗流,对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碑学兴盛的内在动力。诸多因素的促成,最终使碑学在清代完成了占据书法主流派地位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10.
兴碑     
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碑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碑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碑卑唐",从而使得碑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相似文献   

11.
临海出土的《宁国通判陈公墓铭》、《明后山陈先生墓志铭》和《明工部都水司员外郎潜斋陈公墓志铭》保存基本完好,志文清晰可识。三通墓志铭历史信息丰富,对于了解志主家族简史、研究明代台州名人谢铎、蒋禺贞、秦鸣雷、金立敬、应大猷等生平事迹以及钩沉区域书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文献的编撰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刘熙栽的《书概》是我国书画艺术文献编撰史上较成功地使用阴阳辩证手法编撰的典型范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体例严谨、写作手法高妙,处处体现出尊魏卑唐、倡变求新的价值取向。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开了书画典籍文献系统分类之先河,渗透着很强的观念因素,使得本属于目录学著作的《书画书录解题》一书,深含思想观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架构中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文化长期选择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及审美取向上的原因,又有人文、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书法艺术的“表情”效用、实用性以及传统书法主流创作群体的身份特殊性是最主要的原因,三者的结合扩大了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促成了书法的核心美学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襄樊市拥有丰厚的书法艺术文化,书法影响着襄樊城市形象塑造。书法作为景观组成元素对塑造襄樊城市整体形象、打造襄樊城市标识、开发设计襄樊城市旅游、营造襄樊古城商业营销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书法景观建设是弘扬和设计襄樊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与内容。  相似文献   

16.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宝塔碑>、<刘中使帖>、<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选择敦煌、高昌遗书中部分书写时间均早于颜氏作品的文书、经卷与颜真卿的作品进行比较,又从颜真卿的近佛行为、书法中"俗"的问题以及当时社会尚俗尚实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对颜真卿接受并吸收民间书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颜真卿曾经借鉴过当时民间的书写风格.  相似文献   

18.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也是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书评》评论隋唐至北宋书家,是了解米芾书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文章对《书评》的名称,条目的真伪及诸书记载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的视阈》不是一部狭义的书论,而是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表述。这部著作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的多方关系中,以一种理性的自觉探讨书法艺术,并通过书法这个视角重新审视人生、艺术,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丰瞻的、有意义的复合体。王升教授提出的诸多新论点、新观念非常值得其他学科的学人研究,并从中获得启迪。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构成当代中国书法的传播生态环境,书法无疑要受其影响。中国书法对传媒环境的“适应”导致当代书法价值观、创作观、审美观的深刻变化。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报刊、电视、网络三种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影响。艺术新媒介的出现为书法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书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者提出了大众传媒时代中国书法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