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流徙往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乃将文明传播到广大的西南地区,以致西南三地在商代西周时形成了基本面貌一致而根本属性相同的“巴蜀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分居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巴人因“居峡而峡”、“居蜀而蜀”的长期发展,乃分别创造出看似“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巴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巴人的流徙和分居以及相伴的文明传播和文化发展,不仅使得当时广大又荒僻的西南地区受到文明之光的普照,而且为中国在秦汉时期实现天下统一、建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文明富强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先秦蜀国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史前城址,标志着蜀地城市的起源。三星堆古城是古蜀国鱼凫王朝的国都,反映出古蜀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已经形成。三星堆鱼凫王都是座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城市,城市的军事防御系统具有特色,城市具有多重功能。古蜀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充分体现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多元起源与形成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在西南地区先后由巴族建立了巴国、蜀族建立了蜀国、楚族建立了楚国,族建立了滇国以及以僚、濮族为主形成了夜郎部落群。这些民族群体在长期的战争和融合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增多,为加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与古蜀人文化精神间形成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联系,封闭的成都平原下蕴藏了大量砂夹卵石,其来源为龙门山西部、西北部青藏高原东缘深山峡谷的山石碎屑、古河道出口遗址成为原始文明的通道,盆地是黑土层的形成促成了早期的农牧业开发,成都平原最初的形成雏形,对古蜀先民的文化雏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得人才方能得天下的观点。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刘备和诸葛亮能用人。刘备用人的“仁治”之道和诸葛亮用人的“法治”之道 ,这两条路线各有不同的特色 ,在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中 ,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各自的特点又都为蜀国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姬姓是中国历史上周王朝的统治者之姓,也是华夏族始祖黄帝之姓。考察姬姓周部落的图腾,对于了解周部落的源流、先周历史和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姬姓周部落的图腾,前人提出熊、鼋、稷、蚯蚓等许多看法,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从王朝所宣扬的周武王伐纣遇到的祥瑞看,姬姓周部落的图腾是一种红色的鸟——赤乌,也称鸑鷟。从《诗经·大雅·生民》等文献看,与姬姓周部落世代结为婚姻的氏族图腾是牛、羊、蛇、鱼等。尧舜时代,他们生活在尧都平阳(陶寺古城)一带。夏初太康失国后,周人及其婚族离开平阳,商初其住地在今陕西省太华山和英山一带。  相似文献   

7.
1.“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段出自《史记·河渠书》的文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①它是三国时期蜀国修建的②它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③成都平原因此而成为千里沃野④它是天府之国重要的基础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相似文献   

8.
虫虫和野孤部落无意中闯入了山狗部落的地盘,两个部落开始为领地而战。但一场突发的洪水冲走了山狗部落。在虫虫的劝说下,野孤部落伸出了援救之手。  相似文献   

9.
公元225年,我国西南民族部落里,有一个叫孟获的将领,非常骁勇善战。孟获还常常主动出兵,侵犯蜀国边境。诸葛亮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亲自率领蜀军南征孟获。双方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的史书,一直都在说,大约4500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嫘祖,他们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战胜蚩尤后,黄帝主外,嫘祖主内,治理中国。黄帝为何千里迢迢,要来成都平原迎娶嫘祖?或许,这跟古蜀人先进的文明有关。嫘祖时期的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技术,而此时的黄帝部落,依旧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土著部落不断与南下的古羌人以及周边其他部落和外来人群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笃慕及其后裔为首的部落联盟与六祖分支、部落林立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各部落不断竞相吞并建立诸多地方政权、建立相对统一的南诏国、各部落臣属大理国、各地实行土司制、改土归流和土流并行、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和土司残余势力与革命斗争、民族平等与人民当家作主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并经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主义等重大社会变迁.彝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为学术提供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研究客体和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周兴加 《青海教育》2014,(7):104-104
众所周知,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般而言,翻译有言语翻译(口头翻译)和文字翻译之分。藏民族言语翻译,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藏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这些不同部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相互往来增多,口头翻译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夏曼·蓝波安,汉名施努来,雅美(达悟)族人。1957年生于台湾兰屿红头部落。1980年考入淡江大学法文系,接受了完整的现代教育。1989年为体验原生态生活方式重返部落。1999年考上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多年来,他对台湾原住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从中体悟部落老人那充满智慧的独特思维方式,不懈地记录着部落传统的族群文化,并提炼出部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之上升为一种终极的生命体验。夏曼·蓝波安刚回到部落时,被部落人称为“汉化台湾人”,因为他丧失了传统部落的生产技能,比如造船、射鱼和捕捉飞鱼。而当他向部落回归迈出了…  相似文献   

14.
一 太古之世,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东西南北中,先后结成不同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蕃衍生息,征服和改造自然,孕育并昌明文化。随着社会的向前进步,以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为中心,融合其他一些氏族和部落,形成了华夏族。约当公元前21世纪,以华夏族为主体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夏、商(一称殷)、周(又分西周和东周)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3个朝代。  相似文献   

15.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误读到文化冲突——《沉没之鱼》中的三个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没之鱼》体现了谭恩美对于文化冲突问题深刻的伦理思考。通过对小说中的“鱼”、“子宫洞”、“神之军队”等意象的表现,作家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并存和相遇,以及在这种相遇中必然产生的矛盾与冲撞,并认为,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对话和理解,就必然会导致一种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了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号称华夏。它善于融合来自周边的各种先进文化成果,从陶寺文化遗址看,到尧舜时,华夏文明已孕育形成。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有关塔塔尔族的研究,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开始的比较早。从“塔塔尔”一词最早出现到当代塔塔尔族的形成,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本文介绍了我国现有塔塔尔族研究成果和早期使用“塔塔尔”一词的部落,并阐述了一些研究者中的不同观点;同时阐述了当代塔塔尔族形成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柏濩考     
柏濩又作柏灌,最初居住在岷山,以鹳鸡为图腾或崇拜,并以之得名。柏濩族后来迁徙到达成都平原,取代蚕丛族,成为新一代蜀王,并在辗转迁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自己族类标志的地名,如"和夷"、"灌口"、"瞿上"等。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蜀王都曾建都瞿上,瞿上所在地可能就是三星堆。  相似文献   

20.
不动声色     
《三国志》里记载,蜀国在诸葛孔明死后,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戚之中,后主刘禅又是个不中用的人物,蜀国原来全靠孔明把持,现在栋梁之臣死了,大臣们在悲哀之余且发生了动摇之心,蜀国笼罩在前途不安的气氛中。这时候继任宰相的蒋婉,身负重任。他是孔明生前对后主言明“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婉”的受信赖人物。蒋婉受命于危难之中,但表现得神色自若,也不哀戚,也无喜色,跟平日一样。《三国志》记载道:“婉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后主和大臣见他如此表现,动摇之心方才安定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