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屡见不鲜,文章主要从(N)+V得+NP+VP句的缺省现象、焦点问题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时此类句式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中由疑问副词加上谓词性成分构成的问句(即通常所说的“K—VP”)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以江淮方言为主的如东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疑问句由疑问副词“果”加“VP”组成“果VP”形式发问,用法相当普遍。本文分析疑问副词“果”的句法分布和“果VP”的已然态和未然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N)+V得+NP+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V得+NP+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V得+VP+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V得+NT+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咸安方言中“把+NP+VP+上”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有其确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程序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8.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9.
“差一点+(没)VP”句式的逻辑关系和标记是与客观事实相连的,客观事实决定“差一点+(没)VP”句式的具体类别的选择及春逻辑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用理论指导汉语学习的实践,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不犯或少犯汉语表达上的错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中,紧缩句同单句(连动句)的区别、与复句的区别是一个难点,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紧缩句与单句、在语气上单句和复句、紧缩句与复句、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考察湖南境内湘语九个方言点的“V+X+N(L)”结构类型和地理类型。湖南方言“V+X+N(1,)”的类型共有四种,除了普通话中常见的句型“在+N(1.)”、“V+到+N(1.)”外,还有“V+体貌助词州(L)”和“V+体貌助词+在+N(1.)”。  相似文献   

12.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许艳艳 《高教论坛》2006,(6):158-160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语言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加上否定副词“不”或“没(有)”之后,意思基本没有变化,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让留学生颇感头痛的难点。本文从“好/好不+形容词”谈起,讨论“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等语言现象,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屡见不鲜,文章主要从(N)+V得+NP+VP句的缺省现象、焦点问题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时此类句式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承指”用法是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一种特殊的非疑问用法。“承指”用法初见于宋代,但直到清末仍未成熟。现代以前,“承指”用法出现在典型复句中的情况比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稍占优势,而现代的“承指”用法出现在紧缩复句中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出现于典型复句中;现代汉语的“承指”用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句式,已经渐趋演变为一种成熟的句式。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中的正反疑问句包括“VP(也)未”“VP(也)不曾”“VP否”“VP(也)不”“VP(也)无”“VP没有”“VP(也)没”“VP-Neg-VP”和“可VP”等几种。“VP否”“VP(也)不”“VP(也)未”“VP-Neg-VP”等正反疑问句均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VP(也)无”式正反疑问句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其余几种均起源较晚,为近代汉语新兴的正反疑问甸类型。《三言》中大量运用“可VP”式正反疑问句,“VP不曾”“VP没”“VP没有”比重均不大,普通话中正反疑问句的主要类型“VP-neg-VP”式在《三言》里比重也不大,这些都与《三言》所代表的是属于“可VP型”的苏州方言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差点儿+没+VP”,为范例,对汉语中“不定副词否定格”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辨析,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双向性和单向性的观点,并就其产生机制和分列情况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为汉语复句理论的新阶段研究指明了方向、道路。近 2 0年来的汉语复句理论已呈多元化深入发展趋势。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更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 ,不能遽然取消汉语单复句的划分 ,在单复句划分的标准问题上 ,必须注重“结构·语音”标准的研究 ;在汉语复句内部系统分类问题上 ,则必须抓住分句间的语义关系深入研究 ;在复句外延范围上 ,应尽快解决好“紧缩句”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