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据考古新发现,认为早期巴、蜀文化界分时机已经到来,并提出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和宝山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的观点;认为巴、蜀两族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而两者始终存在密切的交流关系;巴、蜀历史的复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考古学资料,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有机结合则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关于蜀文化的研究,进展较深入,而巴文化的研究,是值得重视和加强的。  相似文献   

2.
巴人是一个巫风烈烈的民族,占卜文化发达,占卜形式殊多。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巴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忠县瓦渣地、云阳明月坝、万州麻柳沱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对于我们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占卜形式、占卜文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5.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7.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8.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童谣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库,但是当下我国童谣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亟需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在新时代,民俗学应反思以往童谣搜集与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识各民族童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研究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开启我国童谣学研究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陕南城固、洋县所出土的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古文献、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资料,通过对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的考察和分析,对其文化性质进行初步探讨,由此得出陕南地区为商时期商朝文化、早期巴文化、早期蜀文化的交汇处。其文化在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下,同时显露出自己的特点,从而看出当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的民族融和的特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首次到武平考古发掘,开创了闽西考古先河。近70年来,经过广大文物工作者多次考古调查、发掘,在龙岩境内发现了数以百计古文物遗存,遗物颇丰,对闽西古文化内涵特征有了不断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说明距今2-3万年前在闽西区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这是在龙岩考古领域上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历代文化遗迹和遗物,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见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辉煌的传统文化,当前社会,经济越来越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同时也是文物工作最艰难的时期。如今,考古勘探调查在地下文物遗存保护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郝庆云是隋唐时期主要居住、活动于黑龙江流域东部以及长白山地区的古代民族。对该民族考古文化的研究迄今已有60多年了。本文拟就族的演变及其考古文化的分布和基本特征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及其演变在周秦以前称肃慎,与东胡、扶余两族...  相似文献   

14.
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本文就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古人类学家证明,距今3万年前的台湾最早古人类“左镇人”和稍后一些的“长滨文化”的主人都是从大陆经福建迁入台湾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岔坑文化、凤鼻头文化遗址的中下层的遗物和同时期福建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遗址的遗物在造型和类型上有不少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更加密切,同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均属于以几何形印纹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汇集了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各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形成多学科学术脉络。在高校民俗学课程改革工作中,应当立足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艺术元素所具有的表征意义和内涵,梳理相关领域对少数民族艺术元素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元素所折射出的思维观念、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民俗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使各民族之间互相吸收艺术和文化特色,共创和共享文化和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一定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的存在,可统称其为文化遗存,它以一定的民族先民活动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位于五溪腹地的怀化市境;有如此之多的盘部文化遗存的群落,自有其自身发生发展与遗留至今的历史原因。现将历史悠久的怀化市境盘部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和高密度群落状况,与其北部的麻阳及其以南的城步等县市的盘部文化遗存类别与群落状况作一横向比较,并把它放在崇拜盘部的五溪蛮总体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横向审视与纵向考察,阐述其学术意义。一怀化市境盘部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与高度密度群落状况《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宝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新疆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及其学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集中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重庆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现资料,早在距今7500年以前,就有了外来的移民,最早移民到重庆地区的是东来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的原始民族,其后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重庆地区的原始民族仍与东部各历史时期的古代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段时期里,长江中游的原始民族不断向重庆地区移民,并带来了先进的移民文化,促进了重庆地区原始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资料中,我们还明显地看到,这些由三峡东部而来的原始文化,除对重庆地区影响强烈以外,同时他们还继续沿着长江、嘉陵江逐渐向川西和川东北地区进行开发性移民,向该地区的原始民族传播其先进的文化,甚至在更远的成都平原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也发现有大量来自于长江中游和重庆地区同时期先民们的一些移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传播学及其理论研究是对于民族群体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物质的传播行为、相互交往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初识、传播行为、传播介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介质本身保留的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文化传播学,同西方大众传播学的规律性研究不同,它更加关注对于民族生活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并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视角进行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以沟通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