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潇贺古道又称“新道”,以秦始皇攻打岭南、汉武帝统治岭南修建、扩建古道而闻名。古道上,至今保存着自宋代以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价值重要、艺术文化水平高的石刻文化遗存,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民族关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研究古道石刻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刻作为一种具有文物性质的文献,记载着各地的历史与文化,比如云南境内就留存着一些与“武侯祠”有关的石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诸葛亮崇拜。这些石刻集中在滇中与滇西两地,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圣人教化之功”的崇拜,滇西地区(主要集中于保山和大理)的石刻反映的是对于“神明庇庥之功”的崇拜。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石刻中体现的诸葛亮崇拜都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原地区汉文化的认同。这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推进了云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还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更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余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石刻诗文之功用主要有:以石刻诗文求万古流芳;以石刻诗文发布朝廷告示和乡规民约;以石刻诗文记载各类历史尤其是文人游史和思想怀抱;石刻诗文之校勘功用;石刻诗文之教化与多元激励作用;石刻诗文对文学发展之作用;石刻诗文之防止纷争作用;石刻诗文之文学传播作用;石刻诗文之教习日常生活知识功用。  相似文献   

4.
从唐代开始,石刻诗歌便出现在桂林的摩崖、岩洞中,成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发展,石刻诗歌对桂林景点的审美已形成相对稳定、较为一致的评价,其在景点中的审美特征日渐突出。独秀峰"高耸擎天、拔地而起、一枝独秀"的形象,叠彩山"层峦叠锦彩、边陲辋川图"的特点,虞山"帝德泽边、百代犹思"的人文意义都是石刻诗歌集中呈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永州道县大偾石刻,2008年5月3日新近发现。石刻位于道县城西约40公里仙子脚镇大偾村后半山中,面积约3平方米,有摩崖石刻共7方,记载“大债熊氏,舂陵望族也,宅后有石,号日文光”等内容,其中唐代、明代石刻保存完好。据地方志记载,石上原有东汉舂陵人熊尚所题“乾坤清气”四字,惜已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6.
永州道县大偾石刻,2008年5月3日新近发现。石刻位于道县城西约40公里仙子脚镇大偾村后半山中,面积约3平方米,有摩崖石刻共7方,记载“大债熊氏,舂陵望族也,宅后有石,号日文光”等内容,其中唐代、明代石刻保存完好。据地方志记载,石上原有东汉舂陵人熊尚所题“乾坤清气”四字,惜已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7.
宋代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在湘西民族地区得到很好的体现,为控制该地区的"蛮民",中央王朝严格划定省界、蛮界,基本隔绝"蛮民"与王民之间的往来。北宋初期,朝贡制度很好地维持了羁縻地区与王朝的隶属关系,蛮民利于回赐,"越界"事件鲜有发生。随着北宋王朝边界危机的日渐凸显,宋廷不得不对弊端百出的朝贡制度进行革新,并借此对"蛮区"进行开拓,大片"蛮区"成为省地,但与统治者意愿相违,"越界"仍然是边境社会的隐患。南宋嘉泰年间开始推行赵彦励所提出的"以蛮夷治蛮夷"政策,开始将有功劳的酋长纳入到王朝边疆政治体系,并尝试在州县地区甄选官员派驻民族地区,以此加强对湘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7):107-112
石城山岩墓石刻浮雕多达300余幅,跨越历史时空近800年。丰富的石刻艺术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僰僚人、彝人和汉人多民族和谐发展、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其写实造像风格与独具特色的装饰图案相结合,充满了艺术魅力。研究石城山岩墓艺术石刻,旨在为民族和谐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云南蒙古族的石刻档案是指历史上的蒙古族以蒙、汉文形成的反映云南历史,特别是云南蒙占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以石质为载体的书史记事铭文.本文运用民族档案学理论探讨了云南现存的蒙占文石刻、汉文石刻和白话文石刻,以揭示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研究元史、云南地方民族史和语言文字史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庆老君洞石刻文化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石刻由道佛的题材内容相融合,是川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宗教石刻文化之一。本文根据重庆老君洞现有的石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涵和文化价值并进行剖析,以此引发人们对重庆其它寺庙石刻的保护关注。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披荆斩棘、战胜无数劫难、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纽带。至20世纪初年,确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崇高理想,适应世界潮流,为此而矢志奋斗,成为近代历史文化认同的一项核心内容。革命派人物首先运用西方近代民权思想和国家学说,剖析“朝廷”与“国家”的区别,向民众大力灌输民主意识。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两千年帝制的胜利,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一个真正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经过无数艰苦摸索,开辟通向胜利的道路。这就为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全中国人民树立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2.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玉溪市元江县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的白族和哈尼族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上元江县因远镇白族与哈尼族的融合痕迹入手,分析该地域白族与哈尼族之间的语言接触方式、语言影响、语言兼用现象,展示白族与周边哈尼族之间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外部语言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西平乐的桂江船家是漂泊的族类,他们长期漂泊于桂江到广东沿海一带的港口,漂泊不定的、特殊的、跨地域的劳动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平乐桂江船家饮食风味深受粤菜影响,但在选料的创造性上与烹制技艺上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在创造大众性的美食品种上更是独树一帜。平乐桂江船家饮食文化中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的用料的广泛性及菜谱的大众化,他们的饮食除了色、香、味、鲜、清(淡)、型外,还有自创及大众化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120回抄本,蒙府本《石头记》一直受到红学界的重视,关于其配抄部分底本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应属程甲本系统。通过蒙府本与各翻印本文本比对,论述蒙府本配抄部分文本系据程甲本系统而来,确切地说:卷首程序乃抄自藤花榭本,而非程甲本;配补正文部分(第57回-62回、第81回-120回)则抄自程甲本和程甲本翻印本,而非另一种“底本是脂本和程本之外的抄本”蒙府本乃是一部脂本和程甲本翻印本的配装本。  相似文献   

16.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皆时南诏政权的各个方面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通过介绍《蛮书》作者及其版本,分析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和分析,舛此来说明《蛮书》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书。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属于审美范畴。白族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存在表明,儒家审美理想对白族文学的影响客观存在。探讨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窥管到汉、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道是秦汉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地方行政建置,相当于县。文章对近年来秦汉道制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主要以学术界关注较多、争议也较多的几个问题为切入点,即关于道制的起源、道制形成的时间、道的数目、道与县的关系。对这几个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虽各抒己见,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很多问题仍存在争论,未能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蒙古学、民族学学者开拓了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80年代中期,法制史学者开始关注此方面研究.蒙古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属于纯文化的研究,法制史领域的研究则着重从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法制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角度进行探讨.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具有蒙古学、法制史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意义,研究重心开始向探究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文化内涵,探究蒙古传统法律文化的融合能力及现代转换意义这一方向拓展.关于蒙古民族传统法制的地位应有正确认识和定位,它们一方面沟通融合于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法文化与中原农耕民族法文化,一方面也融于中华法系,丰富了中华法系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之际,冯道历五朝事十一主,传统史家以“忠臣不效二主”和“华夷之辨”为圭臬,忽视其时代特征,斥责冯道“私德圆满”、“大节缺失”,这一评价有失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