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表现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样式,也往往凝聚为不同的符号象征。美国学者路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Chrysanthemum And Sword),就是把这两种实物作为符号象征,抓住精神矛盾的尖锐冲突,把日本文化的特点分析得既深刻又形象,非常有魅力。  相似文献   

2.
我和他如此接近,肩挨着肩,彼此眉毛的发根都清晰可辨。但心脏的跳动却独立而不同。二战中,美国也经历了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对手——日本,强大并有着让人无法捉摸的行动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以其卓著的成就在人类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菊与刀》所作日本文化模式的经典个案研究来看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特点,并论及《菊与刀》之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文化模式理论所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 ”符号人们十分熟悉,几乎遍布全球的这个“ ”符号的含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差异,但就我国而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描写太阳神的图形作为其母体的”。“ ”符号从远古至今之所以没有因岁月的变迁所湮没。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流行,表明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有其特殊的内涵。“ ”符号最早为人类所奉的太阳神或火神之象征,后指梵文喻‘胸部的吉样标志’,……属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使用或正在使用这个符号;就藏民族而言,“ ”符号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即顺时针“ ”和逆时针“ ”,分别代表佛教和苹教。如今“ ”符号既象征吉祥,也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诗词中,"蓝"、"青"、"碧"、"苍"、"绿"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几个字在表示颜色时有时是相通的,但有时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文中除了从常见的工具书阐述它们在表示颜色上面的差别与联系,同时也通过具体的名作中的诗句分析了它们的差别与联系以及由此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它们在诗词中的使用,避免了同一个词的重复出现。用字的变化,使诗词的境界、韵味产生了差别,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含有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耻感文化发端于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促进手段,通过社会舆论的影响,引导人们内在自省,提高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日本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耻感"强调外界力量对个人的约束,虽含有中国传统耻感文化评价手段,但受岛国文化的扭曲,缺失促进道德修养的要义,在内容上产生异化。  相似文献   

7.
道士一直是掌握铸剑技术的特殊集团,晋唐时期的道士随身佩戴驱鬼辟邪的法剑。中唐以前,镇护国家的道教象征符号主要是上清道派铸造的明镜与神剑。晚唐时期,“道士与宝剑”类型故事的主角从道士群体逐步落实到汉天师张道陵身上,张天师的雌雄剑、都功印箓成为龙虎山张天师子孙掌握正一教权的凭证与象征。随着龙虎山天师府势力的扩张,江南地区各地出现了“天师剑传说”。  相似文献   

8.
谢建伟  过伯祥 《中学教研》2007,(5):45-48,F0003,F0004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试题(包括加试内容在内),总的来说,可分为如下4个板块:第1板块:标准化试题,共计90分.这一块的考试内容,比高考题更灵活,要求自然也更高,还常有1~2个杂题性质的标化题.第2板块:平面几何题,共计50分.增加了一些初中时未学的平面几何定理与重要结论.在解题方法上,因为可用的方法更多,比初中阶段解起来也就更灵活了.  相似文献   

9.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人类学理论的一种成功验证和对大和民族现实性个案分析的经典尝试,是人类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等级制度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双重性格是日本民族的国民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芳 《考试周刊》2007,(17):87-88
纵观日本的历史、文化,无不深深地受到中国的影响。中日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旨在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更好地揭示日本的历史和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6,(1):67-70
以文化语义学为研究视角,以辞典语义为主要考察对象,对中日"虫"语义作认知模式比较和文化模式比较,探讨"虫"语义在汉语和日语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一个视角认识中日文化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英语动词“wash”和中文“洗”的词义的调研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wash”的词义理解不同于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美国人。“wash”和“洗”的语义差异可能反映了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在男权社会中,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她的生活则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爱丽莎的戴、摘手套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深深的心灵颤动,但残酷的现实预示着爱丽莎只能重新戴上手套。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图像增殖和在文化数字化时代,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我们反思文学艺术、政治技术、理论边界、学术范式、审美经验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先锋理论家鲍德里亚的“拟象与仿真”理论进行学术资源的挖掘和梳理,并对此作出积极的思想回应和理论反思,以图为研究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新的思想维度促进当代文艺美学理论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御”,甲骨文象面土跪祀状,《大雅·绵》叙太王左公亶父迁歧定国,“乃立冢土”,传曰“冢土,大社也”。面“土”而跪,祀社也。对土地的崇拜,是先民从实际体验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意识,它表现了一种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的原始的思维特征。 《礼祀、祭法》:“共二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尊之也;社,立土也,《左传》因谓“后土为社”(《昭公二十五年》),实际是立土为社而崇祀之。“王者所以  相似文献   

16.
17.
于勇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16-117
在中国提及国花很多人会想到牡丹,而在日本樱花作为国花是人所皆知的存在。据此有学者便由花的自然特性继而联想到了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差异。比如根据花形,有人把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喻为樱花簇拥着的开放,把中国人的独行侠意识比做牡丹独占枝头式的怒放。这些见解是否恰当准确姑且不论,但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受其启发,笔者试着以中日两国流传着的关于牡丹和樱花大众版本的传说来考察中日两国国民对于富贵繁荣的差别认识。‘  相似文献   

18.
米雨 《文教资料》2014,(28):55-56
作者简述了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分析了特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下中国传统社会中“农耕文化”产生的条件及必然性。并结合遂宁悠久发展的农耕文化,分析了遂宁农耕文化对社会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编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打电话”。这是学生在四年级认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后又一次认识运筹思想。教材借助“打电话”的背景素材。引发学生在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寻找最优方案,并在分析最优方案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运筹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那如何组织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发现规律,又如何运用规律联系生活素材拓展数学内涵。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此课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侠士与日本的武士同为古代尚武术精神的产物,本从源起、本质特征、思想渊源和化品质等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力求发掘其各自特色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