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薇 《广西教育》2012,(26):66-67
长久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学生机械地背诵,对古诗所蕴含的情境缺乏体会;教师讲解古诗的内容、主题,对所表现的情境提之甚少,以致学生未体会古诗特有的情境,使古诗的价值打了折扣。因此,本人认为情境再现可以打破旧的古诗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探究古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生成教学要求教师用动态的、发展的、生成的眼光去看待教学,关注教学过程而非结果,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然而历史生成教学的现状依旧是“传递-预成式”教学,缺乏对生成教学的感悟.对遗迹参观、历史想象、角色扮演三种路径模式下的生成教学进行反思感悟,使历史教学更具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发展,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诗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十分讲究意境、含蓄和韵味,在发展过程中,又和其他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时,尝试着借鉴音乐、美术、话剧以及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力图具体生动地把古诗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读懂作者的意思,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重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表达的意境,沿着文字的血脉回环诵读,逐步进入文本语言的深处,体会语言文字中浸透的作者思想和情感,寻觅语言折射出的灵动。  相似文献   

6.
陈王钗 《现代语文》2006,(5):100-101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夏声涛 《湖南教育》2002,(16):51-51
导语以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始要设计出简洁生动或幽默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广西王志安老师教《长江三峡》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是从惊涛澎湃的长江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漾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同志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  相似文献   

8.
史钰娇 《学苑教育》2023,(1):47-48+51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改后的教育目标,将情境再现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从整合历史教材、合理选择情境再现方式以及提高情境再现模式教学地位三方面研究应用方式,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情境再现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媒体情境再现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09级本科专业2个教学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情境再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法。待课程结束时,统计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媒体情境再现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品质、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很多小学生认为思品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得他们无法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过程当中。而情境教学法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加真实可观,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将其运用到小学思品课堂中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注重情境教学法的生动形象性、注重情境教学法的生活性与注重情境教学法的问题性三个方面出发,系统分析和论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堂中应用再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是古代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但由于其创作年代较远,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情感、优美的韵味和深刻的寓意,很难被学生感悟。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情感把握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运用意象分析法和画面再现法让学生领悟情感,加强对情感审美的感悟和表达。  相似文献   

12.
情境复原,让作品中的形象直接说话,重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场面,应是中学文学作品教学永远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两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也许能够说明我们的教学到底缺了什么,让我们考虑应该怎样想方设法来补救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3.
有位德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痛快地玩、快乐地活动,他们就能很轻松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将  相似文献   

14.
高初中语教材所选的一些作品隐含着浓郁的审美情趣和精美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学本进行再创造,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再现。教师的描述再现可以唤起审美主体的内省活动,朗读再现可以唤起审美的欲望和知觉;点拨再现可以使美的再现更强烈。讨论再现可以启发学生完善自己心中的形象,拓展再现有利于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赵茵 《考试周刊》2007,(25):105-106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必须再现原语的风格。但由于东西方文字的巨大差异,译文对原文风格再现的同时不免带上译者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专注于语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对美的感知,如此译作很难成为佳译。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语言美质的认识与追求是提高译文水准的关键。本文试以翻译美学思想为视角,来讨论译者是如何运用其审美意识再现原作的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以提高译文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17.
杜锋  岳国法 《文教资料》2012,(11):21-22
本文以英加登的文学四层次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四层次理论中的核心层:文学作品的再现客体层,探讨了再现客体层次理论的内涵及具体意义,并分析了英加登文学作品再现客体层次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集中反映出经验主义的思想印记。通过再现与表现的途径,教师创造出教室里的生活情境,即教学情境。旨在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某些反应,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再现的物质情境或表现的虚拟情境,教师和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将体现个人色彩的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为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可见,文学作品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20.
范颖 《考试周刊》2013,(28):156-157
创设情境再现是利用课堂进行中已经呈现过的情景为其他知识做铺垫和服务而再次呈现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进行流畅,学生也可通过情景再现将所学的知识挖掘得更深,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情景设置进行知识的展开教学是教学主要形式,但多、杂、乱的情景设置却又体现出情景设置的弊端。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纵观整节课的教学需要,在众多情景中可重复利用的情景,让学生在自然、熟悉的情景中实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