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秋的邂逅     
他们相爱的时候,比尔还很年轻。很多个夜晚都在他们一起散步、谈天中消磨过去。后来由于两人之间的一点小事,他们便不在一起了。一时冲动之下,她和另外一个自以为爱的人结了婚。比尔被女人伤透了心,远走他乡。昨天,穿过华盛顿广场时,久别多年的她和他不期而遇。她喊道:“比尔·沃克尔。”他站住了,开始他并没有认出她。对他来说,她显得太老了。“玛丽!你怎么在这儿?”她下意识地仰起脸来,似乎是在期待一个吻。但是他却伸出了手。她和他握了手。她说:“我现在住在纽约。”“哦,”他有礼貌地微笑着,很快又皱起眉来。“我一直很想知道你过得…  相似文献   

2.
“我希望能创造奇迹。”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写出这样的心愿。在整个一生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人在艺术、科技、认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方面都创造出了奇迹,到晚年时,他仍痛惜道,他一生的时光都给“虚度”掉了。历史笑了。“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如此多才多艺的天才。”法国历史学家泰恩写道,“从没有出现过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渴望永存不朽,在他在世的一百年中以及以后的几百年中被人广泛传诵的天才。”人们从不认为这样的赞扬言过其实,相反认为这样的赞扬还嫌不够,但又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赞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伦纳德·达·芬奇是一…  相似文献   

3.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4.
1931年,伦敦的坎士塔布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被人称为《萧伯纳情书》的集子。这部“情书”的对象,并不是萧伯纳的夫人夏绿蒂·潘旦馨,而是英国著名女演员爱兰·黛丽。在这部两人的通信集里,双方(尤其是萧伯纳)于谈论艺术、戏剧等问题之余,大肆卖弄风情,将爱尔兰人流光溢彩的性情表露无遗。但无论怎么说,这样充斥大量热烈爱情词语的信件发表,必然会引起很大误解。对文坛风气颇为熟悉的萧伯纳,便迟迟不同意该书出版。直到通信一方的爱兰·黛丽去世三年之后,这部书才得以问世。既然是一部热烈的“情书”,双方又非终成眷属的恋人,为何萧伯纳敢于并…  相似文献   

5.
荣誉     
“……让我们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我们神圣的荣誉祝福。”这是独立宣言的结尾。我们的先辈虽则各自的秉性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珍爱荣誉。二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将它失去了。我们难得在学校里学到什么是荣誉。因为荣誉不能用尺子度长短,不能用金钱估价值,荣誉已成了傻瓜的游戏;倘若亚伯拉罕·林肯在今天徒步十英里之遥去图书馆还书的话,他会被人耻笑并冠以“愚人”的称号。荣誉是那些因循守旧的人,那些愚蠢糊涂的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由亚瑟王、由唐·吉诃德所流传下来的幼稚的遗物。但果真是这样的吗? 猜想一想以下几则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1956年7月1日,剧作家阿瑟·米勒和好莱坞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结婚,舆论哗然,用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的话说,他们的婚姻把“伟大的美国大脑”和“伟大的美国肉体”结合在了一起。米靳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其所带来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作品获得的无数奖项。半个世纪后,当享年89岁高龄的剧坛泰斗由于心力衰竭生命消逝时,再一次被媒体与梦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炒得沸沸扬扬,仿佛,只有借助美人的名声,剧作家的地位才能永远光辉灿烂。在蜚声美国剧坛之前,阿瑟·米勒曾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滋味。米勒1915年出生于一…  相似文献   

7.
苏联《星火》杂志记者与布哈林的遗孀安娜·拉林娜谈斯大林时代被镇压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宠儿”——尼古拉·布哈林“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依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同志:谨向您提出为我的丈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身后在党内恢复名誉的问题……这个申请不只是以我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也是遵照布哈林的委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最后一次去参加1937年2-3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会议开了数天)的时候,已经预感他再也回不来了。考虑到我当时还年轻,他请求我为他身后平反而斗争……‘你发誓,一定要做到!’我发了誓。违背这个诺言,就是违背我的良心……”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新一代青年作家正在蓬勃崛起。尤其在小说界,他们辛勤耕耘,成绩斐然,逐渐确立了小说家的地位。这些文坛新秀主要有马丁·艾米斯(老一辈最负盛名的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之子)、A.N.威尔逊、萨蒙·拉什迪、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蒂莫西·默、威廉·博伊德、伊恩·麦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他们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构成英国小说界中一股充满生机的创作群。马丁·艾米斯是这批年轻作家中的出类拔萃者。他最富激情  相似文献   

9.
汽车是交通工具,也是美国人的“代理人”。因为汽车表明了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驾驶汽车更是一门“表演艺术”,既能体现个性,又能重塑自我。约翰逊:雨夜渡河如果你想谈论总统与汽车,最好还是从林登·约翰逊讲起。与有关他所有的传说一样,林登·约翰逊的汽车故事也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也体现了他超出常规的个性:无所畏惧、爱炫耀、爱打趣、偶尔还有些施虐倾向。有一次,他曾领着一群造访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的客人在狂风暴雨中渡河。那是在1960年,当时约翰逊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相似文献   

10.
读过小说《复活》的人,无疑都记得书中描写被流放的革命者的那些篇章,他们中有一位年轻可爱的姑娘,名叫玛丽妞·巴甫洛芙娜·谢契宁娜。就是这位姑娘在狱中最先关心女犯人玛丝洛娃,帮助她在道德上获得了新生。托尔斯泰这样描绘她:“一个体态丰满、两腮绯红的漂亮姑娘,她的眼睛鼓鼓的,穿着一件灰色连衣裙,外套短披肩。这个姑娘全身都是美的——白皙的大手,波纹式的短发,端正的鼻子和嘴唇。脸上最动人的还是她那双深棕色的眼睛,显露出羔羊般的善良和诚实。”这个形象在现实中有没有原型呢?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是,众所周知,尽管托尔斯泰才华横溢,善于塑造典型,他的许多形象身后仍有真  相似文献   

11.
北方歌剧团是英国最年轻的剧团,在演出了《丽贝卡》之后该团才真正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剧团。《丽贝卡》是威尔弗雷德·约瑟夫斯在达夫妮·杜·穆里埃夫人著名小说和剧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备受称誉的新歌剧。  相似文献   

12.
你知道吗     
美国石油界亿万富翁J.保罗·格蒂曾为其英国别墅安装了自动收费公用电话,这样,他就不必为客人打的电话付款了。据说,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巴斯德十分怕脏,尤其害怕传染病,因此他拒绝跟任何人握手。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很爱器,因而被人叫做“Lyova Ryava”,意为“爱哭鼻子的小列夫”。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及其夫人对白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为一个学大国,不仅为世界学奉献出数不清的大师,也为世界坛贡献了千余种名目繁多的学奖项。其中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非龚古尔学奖莫属。龚古尔学奖的创立是龚古尔兄弟。与化学家诺贝尔不同,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和弟弟于勒·德·龚古尔(1830-1870)都是法国的作家,在法国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100年后,安卧在蒙马特墓园的龚古尔兄弟一定不会想到,人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小说,而是因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学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这位意大利佩萨罗的宠儿,被埋没多年后重见光明,再次成为不朽的著名作曲家。“多么激动人心,多么美妙的音乐!”菲利普·戈塞特一边兴致勃勃地翻阅着已经变黄的手稿一边自言自语道,“在我有生之年将永远也听不到这样好的音乐,真是一大憾事。”那是在20年前,为了研究焦阿基诺·罗西尼的音乐作品,芝加哥大学年轻的音乐教授戈塞特来到意大利的佩萨罗。在长达一个多世纪无人问津的原  相似文献   

15.
若水 《世界文化》2001,(5):14-15
前不久,好莱坞推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暑期新片《珍珠港》,引起美国媒体的极大关注。影片描写两位情如手足的飞机机械师,在二次大战期间同时爱上了一位女护士,但三角关系未及正式展开,日军就突袭了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部耗资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大制作由导演米歇尔·贝尔及大牌监制吉瑞·布拉克·海默联手炮制,该片是他们继《石破天惊》(TheRock)及全球大收五亿美元的《末日救地球》(Armageddon)之后的再度合作。华夫(本·阿菲力克饰)和丹尼(乔斯·哈特尼特饰)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犹如兄弟般亲密,年轻时候他们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6.
本年度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埃玛·汤普森与记者杰夫·海沃德谈论了她的最新影片以及她和丈夫肯尼思·布拉纳在生活和事业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18.
在芝加哥,有二百五十多户人家把伯纳特·施米特奉为天使。他们的孩子智力及感情失常,有的被称为低能儿和呆子。学校已声称无法教育他们。这时,富于理想的年轻女教师施米特作出了一个教育这些低能孩子的规划:给他们三年的特殊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五年一般教育。学习结束后,这些孩子都成为身心健康,能自立的公民。伯纳特·施米特天资聪颖,十九岁毕业于芝加哥师范学院。但在申请教师职位的名单上,却屈居末位。于是,她决定开办一所自己的学校。她租赁了一家铺面上层的一间厢楼,请那些被学校拒之门外的孩子们上她这里来。她说:“我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  相似文献   

19.
几乎就在哥伦布启航冒险横渡大西洋的那一天,年轻的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在荷兰鹿特丹成为一名神甫。他们是这样两位伟大的冒险家——哥伦布在前人未尝探测过的海域里勇敢地航行,伊拉斯谟则在鲜为人知的思想与知识王国中探索。他  相似文献   

20.
威廉·格林与雅科布·格林兄弟是德国伟大的童话作家、语言学家,几乎尽人皆知。但他们还有一个最小的弟弟叫路德维希·卡尔·格林,而且还是个画家和版画家,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