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TRODUCTION Digital libraries that have received wide atten- tion in recent years allow acces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from anywhere across the world, and have become widely accepted and even preferred information sources in education, science, and other areas (Marchionini and Maurer, 1995). The rapid growth of Internet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collections (Bainbridge et al., 2003; McCray and Gallagher, 2001) helped accelerat…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探讨影片<失乐园>作为不伦题材使用悲剧结局的原因.从雅斯贝尔斯的悲剧超越理论角度来看,悲剧可以通过死亡得到解救,以死亡达到空间与时间的瞬间凝固,表达真正的形而上的爱恋永恒--对纯粹本能爱情的坚贞与执著.而影视作品"时空合一"的审美特性所带来的时空感受的超越,则升华了永恒主题的表现层面.  相似文献   

3.
文献整合功能是图书馆发挥职能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是将文献经过多媒体数字化处理后靠网络传播的一种崭新技术 ,仍靠文献整合来发挥它的职能。正由于此 ,数字图书馆才与网络其他信息群体相区别 ,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克隆传统图书馆模式 ,要在文献整合中有所创新 ,体现网络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未来图书馆的形态将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服务将是集知识性与环境优化于一体,管理模式将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将是以公益性为主,至于建筑则会考虑到文化、智能、无障碍、艺术、安全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自建数据库建设和购买数字化产品。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依赖购买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数字化产品。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自建数据库滞后、中外文数据库比例失调等问题,应从加强技术交流、增加资金投入和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总体规划;经费投入不足;数字化标准尚欠规范;数字图书馆著作权法有待完善;缺少懂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策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组建经济区数字图书馆联盟;开发特色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应用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提供形式多样和独具个性的信息服务;尊重和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试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本文着重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e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e数字图书馆的特点e数字图书馆的模块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Agent的智能化数字图书馆构建为目标,剖析了智能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和特性,提出了基于Agent的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模型和构建原理,为智能化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推广,使得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为图书馆事业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富有创新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介绍了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和基本模式,并以360doc个人图书馆为实证,以此窥探当今个人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加强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必要性入手,提出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优化文献服务环境、构建具有特色的服务体系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路,提出以构建数字图书馆网站服务系统、数字资源加工系统、网络资源采集系统、综合文献服务系统、作品(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参考咨询系统和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等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传递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场所之一,是终身教育的基地。文章就图书馆近十年来的服务模式、资源的建设以及数字网络化的几种新生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由传统模式向网络数字服务模式转变;文献资源显共享的趋势;图书馆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呈多元化发展。此外,文章对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态势以及数字环境下原生文献资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由此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与Google数字图书馆对比,指出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存在着分散作业,重复浪费,缺乏相应的版权制度。版权代理机制不完善。扫描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标准,完善相关版权制度,提高数字化技术等建议,借鉴Google数字图书馆成功因素,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远程服务体系提供了创新模式。从明确远程学生需求入手,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提出了构建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的框架体系,并给出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图书馆形态,其技术含量非常高。本文对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开发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数字信息网络传输技术,原始特色馆藏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若干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格是计算机领域的一种新技术,它的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的应用,并在分析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建立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系统管理可靠和信息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和远程化,以及信息服务现代化和全球化特点。数字图书馆将改变传统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业务流程,并对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界应该改变观念,强化意识,更新知识,加大投入,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已有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对大学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定位,以及实例证明等方法来论证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和培育数字化读者群,主要研究目的是为大学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式。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的主体方向以及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等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知网的我院读者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使用分析,既能充分发挥数字资源深层次的价值,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又能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解我院读者使用数据库资源的规律和习惯,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改进图书馆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Social networks have become popula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environments recently. As digital environments, so as ecosystems, they have potential in terms of networked learning as they fulfill some roles such as medi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digital identity formation and provid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presence.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formation as a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 was explained throughout this study. Following that, social networks as digital social ecosystem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which self-actualization, self-presentation, and self-disclosure of the individuals were discussed and their necessity as well as their potential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presence was explained to better understand social networks. Besides, social networks and “Facebook” as a case were examined. Within this persp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ith an emphasis on learning; to put forward its educational premises; and to analyze digital identity formation, social presence, and emotional presence in soci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