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概念在演变中不仅有散文与非散文的区别,也有文学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的区别,在文学领域内,后者的区别更为本质,但常为人忽略,虚构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在大学性散文中的存在是由文学的形象性要求和话语叙述的特点决定的。虚构与真实并非不相容的概念,合理的虚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使散文走向更深层次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历史哲学中,"虚构论"是非常时髦的。一方面,"虚构"是对机械真实观的否定,它赋予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是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它却把本真的历史"悬置"起来了,局限于在形式层面来谈虚构,这又让人难以接受。对于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捍卫并且能够捍卫的理论立场应该是,真实是虚构的前提与基础,虚构是真实的升华,虚构与真实一体相依。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是现在散文理论界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散文是允许虚构的,但散文的虚构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同时,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同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的真实与虚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姜秀芹 《文教资料》2012,(27):171-172
记录电影发展史实际上是真实与虚构之间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用真实和虚构简单地区分纪录片和故事片是肤浅的,真实与虚构不是严格的对立,虚构是接近相对真实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并非完全摒弃真实。张经纬力求真实但绝不排除虚构,而是充分利用虚构的合理成分、采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运用情节化的叙事策略发现生活的戏剧性,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和概括,运用非线性叙事进行主观创造性处理。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否可以虚构是现在散文理论界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散文是允许虚构的,但散文的虚构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同时,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同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的真实与虚构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真实与虚构"是小说艺术的重要方面,儿童视角是小说的重要视角之一。儿童视角对小说艺术中的真实与虚构具有放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因赤子之心的表达而呈现的真实性,因游戏精神与丰富的想象力而造就的虚构性,这种双重加深使得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增强。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如何处理历史剧中"史"与"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从事历史剧创作的作家及其艺术理论家长期关注。不同的剧作家根据自身对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关于这个问题艺术界、学术界仍然是悬而未决,亟待继续深入探索。应该说对于两种之间关系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发展的方向和作品质量的优劣。因此,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需要真实,纪录片的本性就是真实。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新纪录影片一的提出,纪录片的本性又再次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对现实的虚构”观点的提出,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纪录片的本性其实是纪录、真实与虚构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小说必须能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写作的生命,但事事皆实,失于平庸;虚构是写作的本质,但事事皆虚,过于诞妄。可见,在写作中,要做到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实在是大有学问。那么,怎样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写出最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能否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合理虚构,怎样理解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一直是近几年小学作文教学探讨的焦点之一。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看,不少教师仍抱着“写生”式的作文教学观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渗透了虚构内容,但认识上仍存在“虚构就是说假话”的矛盾心理,不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通过建立模型发现科学知识并认识世界.模型与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同构性与虚构性等多种关系,不同的关系表示了科学家们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与研究立场.从同构与同态理论为出发点,创造一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构成内容,但具有相同结构并不是决定模型结构的唯一因素,而且也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模型有个显明的虚构特点,尤其是引入小说的创作过程与建立模型作为比较之后,自然就将模型的哲学认识从"同构论"推向"虚构论".追溯虚构论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三个主要问题:小说为什么要进行虚构?模型是虚构的吗?科学模型为什么要进行虚构?这是厘清模型与世界之间是否具有虚构关系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写作中,“真实”是一个很突出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强调得过火而求“绝对真实”,则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做不到,虽然,生活的真实应该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允许虚构,但是,在写作成品的制作过程,即“物→意→”双重转化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必然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艺术的真实首先要求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然而所谓生活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确切定义的概念,写作主体对所谓生活本质的认识,可能普遍受到时代的宏观局限的,即使认识水平很高,其认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而细节的描写因为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产生明显的情感变形,所以,艺术的真实更不可能“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15.
真实的世界是实现了的“可能的世界”,为弥补不能亲历其他未实现的“可能的世界”的遗憾,人类通过叙述构建出种种“虚构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与“虚构的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堂吉诃德所患的“叙述蛊惑症”在一般人身上也有存在。叙述永远具有述史功能,读者借助“虚构的世界”来认识真实的世界,后者因此常打上前者的烙印;然而人们毕竟依赖后者来认识前者,前者中的逻辑规律与“可能”的标准必须从后者中化生出来。  相似文献   

16.
孟凡根 《天中学刊》2005,20(4):99-101
关于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直接影响到散文这一文体的建设和发展。笼统地说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都太简单化,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只有具体地全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叙述结构和故事内容两个方面对翁贝托·埃科的第四本小说《波多里诺》进行阐释。在叙述结构上,两名叙述者的存在使得故事被分为两重叙述时空,在第一重叙述时空中从叙述者A到尼塞塔再到波多里诺的三重视角转换使得读者的怀疑被悬置,而第二重时空中波多里诺叙事主体这一身份的被剥夺则使得这一时空从自述变成加工过的"虚构"。而在内容处理上,夹在理性世界和"空白"世界之间的"真空"地带的存在使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被混淆。这独特的"真空"结构打破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契约",破坏了读者在小说中寻求真实的努力,而这正是这本小说独特的文学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19.
朱传庆 《现代语文》2014,(7):143-144
近几年,在作文教学中,"真实论"成为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导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习作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写得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的实际,不能有过多的虚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虚构"和"虚假"等同起来看待。殊不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虚假"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一味禁止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虚构导致的后果是:学生选材的天地比较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写作必须冲破"只能真实,不能虚构"的藩篱。  相似文献   

20.
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不是对真实人物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而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