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一:热对流实验  小学自然《热对流》一课中有验证液体热对流的实验,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烧杯、酒精灯、漏斗、三角架、石棉网、高锰酸钾、水、火柴。  实验方法:在烧杯底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将一小漏斗放入烧杯内并罩住高锰酸钾,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手指摁住漏斗柄的尖端,向烧杯内加水,并没过漏斗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看到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慢慢上升,通过漏斗柄升到烧杯的上层,遇到液面较冷的水,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总是通过漏斗颈慢慢上升,当接近水面时又慢慢降下来。…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十七课《热对流》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沉有锯末的水加热。2min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里的锯末向上浮,然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着又上浮又下降……形成循环流动。用手摸一摸水逐渐变热。这个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很容易看到,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一般要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提问:①水中的锯末是怎样运动的;②依据锯末的运动推想烧杯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③最后整个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变热?当第一个问题学生按照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以后,直接跨入第二个问题。教学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难…  相似文献   

3.
《毛细现象》一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导入,再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空隙小,水上升得高”这一结论,最后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解释。全课很好地体现了指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科学理念。但是,在执教本课时却出现了意外。在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二的操作后,我提问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大部分学生举手说发现水沿着吸管上升,吸管越细,水升得越高。正当我想趁势得出结论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他发现了不同的现象:水面在吸管内下降了。当时我想也没想,笑着说这是不可能的。那位同学在其余同学的…  相似文献   

4.
《毛细现象》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的一节选学内容。本节安排了3个毛细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其中的实验2内容为: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教材的附图提示了该实验的现象:不同吸管中红色的水均上升,较细的吸管中水上升最高。较粗的吸管中水上升较少。但是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与此相反的实验现象,即吸管中的水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管内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较细的吸管下降最多,较粗的吸管下降较少或基本相平。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一、为什么吸管中的水不上…  相似文献   

5.
新课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的作用。为了把学生迅速带入学习情景,在上《热对流》一课时,我采用实验和悬念相结合的方式,一开课便出示一只装满水的烧瓶,瓶中有一只小金鱼正游来游去。接着边演示边提问:“如果我们在瓶口给水加热,小金鱼会死吗?”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被瓶中的小金鱼吸引过来,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小金鱼会热得难受,最后甚至会被水烫死;有的说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给瓶口上部的水加热,热不会传到瓶底,小金鱼会安然无恙。孩子们的关心和注意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做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后,提问:“液体受热时液柱上升得很快,受冷时,液柱为什么下降得慢?” 这是正常的实验现象。通常情况,烧瓶里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没有什么差别,而放入热水中,两者之间的温差较大。温差大,瓶内液体受热速度快,其热传递方式是以对流为主的,热对流传递速度比传导快。这样,受热时液  相似文献   

7.
自然教学重在实验,让事实说话,只有清楚、正确的实验现象,才能让学生轻松、直观地获取知识。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力争将最佳的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对流》一课中,为使学流实验,其中烧杯底部放入的是锯末,但锯末较轻,有的会浮于水面,影响实验。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烧杯底部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再用一漏斗罩住高锰酸钾,将烧杯放于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手指按住漏斗,向烧杯内加水直至没过漏斗尖端。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会看到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慢慢上升,通过漏斗柄升到水面上层,又遇冷慢慢下降的…  相似文献   

8.
学了《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以后,我产生了一个新问题:米饭是怎么煮熟的?米是热的不良导体,又是固体,不像水一样有流动性。难道是电饭煲将热量从底部传导到它的四壁,然后再从底部和四壁同时传导给米?如果是这样,等中间的米熟了,四壁的米不是早烤糊了?一般情况下米饭可都是一起熟的呀。后来我想起每次煮饭时都加了很多水,那么是不是水把米带着循环进行热对流呢?可是米比水重,米沉在水底,水到底能不能带于是我决定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米饭到底是通过热传导方式还是热对流方式煮熟的。我准备了电饭煲、大米、少许黑米、水等。首先把大米淘…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让学生大胆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就无创新可言。我在教学《毛细现象》这一课时,引入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把布条、铁钉、胶片和纸条的一部分放进水中,观察它们是否都会产生毛细现象,并让他们说说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水不会沿着铁钉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纸条上升?为什么水会沿着布条上升?为什么水不会沿着胶片上升?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高?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升得较低?为什么有的材料水上  相似文献   

10.
《毛细现象》这一课中,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水,确实比粗玻璃管中的水上升得要高。两块玻璃片合在一起放入水中,缝隙较小的一边水也上升得高些。实验是做成功了,学生直接观察到了孔隙、缝隙。但是棉布棉线上的毛细现象,看到的只是毛细现象的结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 ,用几根内孔粗细不同的玻璃管 ,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 ,观察毛细现象。由于农村小学器材缺少 ,一般只有两种内孔粗细差距不大的玻璃管 ,因此我改用两块玻璃片做实验 ,实验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1 制作材料  两块约 2 0cm长的长刀形透明玻璃片 ,一个曲别针 ,一对橡皮筋。2 操作方法  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套住 ,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 ,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便可以看见水沿着孔隙逐渐上升。而且看到靠近曲别针一侧孔隙大 ,水上升很低 ;靠近并拢一侧孔隙小 ,水上升得高。3…  相似文献   

12.
一、课前交流1.看到自己的习作了吗?发现了什么?2.知道标注波浪线是什么意思吗?那标注三角是什么意思?标注括号又是什么意思呢?3.还有的地方,我没有标注任何符号,那是请你自己去标注。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以后,你在读书时,打算怎样用好符号呢?二、提出目标,明确任务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生米粒和熟米粒。同学们具体地写下了自己的发现、感受,还写出了很多有新鲜感的句子。倘若再开动脑筋,就会写得更具体,表达也会更准确。今天,我们就来评改习作《小米粒》。(板书:小米粒———习作评改)2.一起来回忆一下,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板书:…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热往哪里传》同自然课《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相比较,从提供的教学素材看,是将《热传导》和《热对流》两课内容合二为一,变化不是太大。以往的教学经常是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按照实验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整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一般不会出现纰漏。现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学生究竟能够有多少收获呢?新教材再用这样的思路教,行吗?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调整教学思路,按照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教学。1.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  相似文献   

14.
在《热对流》一课中,我有意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上课,我就设置了一个水“煮”活鱼的实验(意在营造氛围,让学生产生疑问):在烧瓶里放一条活金鱼,而后在烧瓶的颈瓶处用酒精灯加热,当学生看到烧瓶瓶颈部分的水渐渐冒气变热而后沸腾,但金鱼仍在烧瓶下部自由自在地游动,这一情景使学生学习《热对流》的求知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下面摘录的是当时的课堂片断,在此展示,以供同行共同对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进一…  相似文献   

15.
课堂背景什么是逻辑?我们说,逻辑就用于进行正确、可靠推理的规。科学离不开逻辑,在自然课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孩子们研科学问题,更离不开逻辑。基上述对科学和逻辑的理解,一自然教师进行了《热空气》一课教学。《热空气》是小学《自然》第九《空气》单元的内容,其教学目是使学生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会上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为,教师对本课的实验演示进行如下设计:一、小纸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升起,由此引导学生提出题:小纸片为什么会上升?二、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初解释,展开对热空气的研究:为么热空气能把小纸片推上…  相似文献   

16.
"热对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该套装置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对现有实验进行了改进,对该难点进行了突破,使学生能更顺利地建构起关于热对流的科学概念。一、实验器材液体的热对流器材:烧杯(250mL)、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木屑、铝箔纸。空气的热对流器材:两只集气瓶、毛玻璃片、线香、火柴、水槽、冰水、热水。二、实验过程1.液体的热对流。(1)在烧杯中装入约250mL的水,并用温度计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感到不容易懂。针对这些问题,发动自然教师进行研究,改进观察实验设计。以下是我们研究改进的几个例子。 1.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实验二: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由于吸管缝隙过大实验效果不明显,做此实验需用毛细管,但许多学校又没有。我们将此实验改为用三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玻璃管,在玻璃管底端放入一小团棉花以防止装入管内的砂子漏出。将砂子分成粗、中、细三种,分别装入三个玻璃管内。把三个玻璃管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由于细砂颗粒小,它们之间的缝隙小,水上升得较快,中  相似文献   

19.
王旻 《福建教育》2000,(8):74-75
自然科教材中的许多学生实验,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第九册《根的作用》一课中要学生做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先安排学生采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在容器中放些水,找一棵带根的植物,把根漫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做一记号,过些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会不会减少。”再让学生分析这样的实验为什么不严密(水面会蒸发水分),  相似文献   

20.
失重与超重实验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物体的快速运动和时间的短暂,往往给学生的观察带来困难。本刊1994年第2期刊登的《失重小实验》一文中作者介绍的做法是通过水的喷出与否来确定失重是否存在。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快速下落的管中是否有细小的水珠喷出也是有一定困难的。为此,可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