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6,14(1):34-42
清末民初,北京报界同人在致力于报业发展的同时,多次尝试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联络同仁,沟通域外,以共同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表明报人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的日益强化。借此可深入把握近代中国新闻职业意识的流变趋向,从团体的角度观测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经过萌芽期之后的报业高峰期,报人的职业自觉意识增强,报界同仁开始倡导组建团体,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集体表达方式。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闻团体,是将报刊、报人、报案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存在和历史存在,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近代报业都曾短期或长期存在,但两相对比,其成因、发展、现实表现以及在新闻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都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报人"曹汉现象"产生的背景、发生状态及对近代报业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报业的报人活动.  相似文献   

4.
《记者摇篮》2005,(12):39-39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职业报人”、“职业报纸经营人”群体,中国未来报业发展将由这批人担纲骨干。  相似文献   

5.
凌富亚 《编辑之友》2017,(7):88-91,98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报人面临着失业、忠诚不足、职业素养缺失三个方面的危机.为此,新闻界通过成立统一组织、发展后方报业、强化爱国意识、组织专业训练等策略和措施,成功化解了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报人的从业能力,维护了新闻职业的尊严,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考察我国出版职业的形成,可以看出:民国初中期,与近代社会转型相伴而行的出版近代化为出版职业化提供了社会动力: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出版并逐渐形成的职业意识是出版职业化的内在动力;书业同业组织的职业组织建构为出版职业形成提供组织协调;国家出版法规与同业组织的业规、守则等职业制度的确立是出版职业形成的制度保障.因此,我国的出版职业在这一时期形成是多方因素促成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职业意识是报人的观念体系和新闻价值观,是影响其新闻工作的内在因素。民国初期,因社会的动荡和转型,知识分子报人的社会地位及职业意识都发生了相应转变。为了实现通过言论控制社会舆论来接近"政统"、影响"政统"的目的,知识分子报人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业的2008——报纸历史长河中一段波澜起伏的岁月。这一年里,有报纸衰退期带来的丝丝寒意,有向数字报业进军奔涌的热流,有热流中关于报纸战略转型的冷静思考,有冷热之间激荡着的美于体制创新的呼唤,有彷徨也有跃动,有争论也有共识,有顿悟也有追寻,媒体和报业市场的变局与报人跌宕的职业情感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之凝聚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胡焱  王理 《青年记者》2012,(17):74-75
职业主义理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并形成了一套阐释新闻业职业理念和特征的“新闻职业主义”的专业话语.我国民国初期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职业化进程也开始起步.但是由于民初报业的独立性脆弱,报人的客观性原则出现一定程度偏离,新闻团体的内聚力不强等因素,致使民初新闻事业虽出现职业化倾向,但较之西方的新闻职业化运作机制而言,远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0.
余玉 《新闻大学》2020,(3):71-83,119,120
陈景韩是清末民初一位真正以报业为志趣的报人,然而他在新闻史人物研究中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他曾任职上海《时报》和《申报》长达28年,在其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独立的新闻职业精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不随流俗的报业革新思想,以及富有远见的新闻团体意识。他的新闻思想对近现代新闻业的职业身份转变、新闻本位复归、业务革新倡行、团体意识提升、职业伦理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舍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与同时代的报人相比,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非常突出,体现为顽强的创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大胆创新的意识。这种精神不仅成就了成舍我独特的个性,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依托,同时对我们时下的报业经营管理者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约专稿     
本期专稿,一篇是方汉奇先生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一篇是傅绍万同志谈报业文化、报人文化的文章。两篇文章,实际上回答的是同一个大问题,“怎样做记者和做什么样的记者”。在庆祝记者节的时候,特予刊发,供新闻同业参考。特约专稿  相似文献   

13.
在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中 ,至少有三类出身不同的办报人———文人、商人和官人。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利用私资、集资或其他方式办起了报纸 ,共同组成了中国民营报业的阵营 ,从而成为民营报业的同路人。但由于他们办报前的职业身份不同、办报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经营报纸的理念和方法不同 ,又使他们的最终归宿各异 :商人大多终是经商逐利 ,官人往往自去为官 ,真正支撑民营报业这片天地的还是文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普遍现象 ,但却是不同职业出身报人的职业习惯和不同职业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煜秋 《新闻世界》2009,(12):90-91
在报业一向发达的日本,受众主体意识的提升却始终不能改变媒介机构的“受众被动”的观念,让日本报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本文以受众角色的转变为切入点,通过一位日本老报人的报业生涯,对日本报业从繁荣到滞缓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锋 《新闻实践》2007,(1):8-10
与电视业的高调繁华、网络业的胜利凯歌和广播业的逆市上扬相比,2006年的中国报业就显得寂静。报业广告增幅仍旧较低,竞争更加惨烈,来自网络等其他媒体冲击愈发明显。如果说,当2005年报业广告增长首次大幅下滑时,中国报人显得惊慌失措、大呼“报业寒冬”的话,那么,2006年的中国报人则显得沉着冷静。表面平静的报业市场背后却  相似文献   

16.
报业广告的下滑态势,逼迫报人认真思考报业的未来,谋划报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欧洲报业是世界近现代报业的发源地,其发展思路、编辑理念、赢利模式既为现代美国报业所宗,也被世界其他地区报业所效仿。不过,近十几年来,国内报人更多地以美国报业为楷模,却渐渐忽略了欧洲才是报人的“麦加”。  相似文献   

18.
精品的产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离不开一以贯之的精品意识。近些年,报业内部把树立精品意识作为对报人的基本要求,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实践中也不乏精品涌现。研究精品产生的缘由、过程及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报业精品战略,增强报纸在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版面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就是要力求生产出精美的版面产品。《恩施日报》2002年10月28日一版,在第二十届湖北省新闻奖报纸版面复评暨全省报纸版面年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其中有偶然性,亦有必然性。在金奖的背后,体现了版面编辑的精品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09,(9)
昆明报业大战中,有川军、闽军、粤军,你方唱罢我登场,昆滇大地承载着报人挥斥方遒的激情与理想,也有铩羽而归者的唏嘘,在惨烈报业大战中一批云南土生土长的报人成长起来.生活新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贾明,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而在第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