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评述了“台湾意识”的内涵、形成的条件以及“台湾意识”在丘逢甲诗作中的表现。认为,“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具有台湾特点的体现,它源于大陆母体的中原文化。台湾移民本土化过程完成后,在外敌侵扰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遭际中形成,是台湾同胞坚持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场的产物。它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经验教训相通并容。悼台、念台、渴求强国复土,维护统一,振兴中华,是丘诗中“台湾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台湾乡土教育发展的历史起起伏伏,从几个关键点可将台湾的乡土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考察乡土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对台湾乡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介,有利于人们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认识乡土教育的面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城市的餐桌上比较喜欢玉米饼、高粱馍、烤红薯了,但尝起来总觉得不如想象中的好吃,想象中的是什么呢,是过去的那种乡土味。一提起“乡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似的河流、父亲似的山原、衣袂似的炊烟、伙伴似的牛羊……“乡土”带给我们恬淡.带给我们静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都会成为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主管台湾民政的地方官,理“番”是台湾道台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清前期各任台湾道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番民”问题,如抚绥“番民”、革除杂派、解决番地流失问题、推进“番民”教育等,这些措施对推进“番民”的汉化进程、缓和汉“番”之间的矛盾、维护台湾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底层小人物代言也承载了伤痕累累的台湾所经历的历史苦难。黄春明作为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具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和人性有着深切的关注。《苹果的滋味》正是寄寓了作者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  相似文献   

7.
司马中原是台湾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小说与台湾本省乡土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小说独特的“野味”.他将自己最富有影响的小说统称为“乡野传说”.本文从他小说的主题入手,试图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一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的概念,早已有之。但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呢?台湾作家至今众说不一。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台湾文坛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和差异,力求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台湾乡土派文学”。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了近现代以来我国“乡土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认为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宗法制度、家族作为乡土教育的根不复存在,社会的有效治理使得人口繁衍、生存竞争不再过多地依赖故乡和家族的力量,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地域概念,乡土教育在当代的“式微”具有必然性。提出淡化“故乡”的教育意蕴,重构个体和“家庭”“家族”的良性互动,重新审视“家庭”“家族”和现代教育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建构大“乡土教育”,从而完成当代乡土教育在概念和意义上转换。  相似文献   

11.
Recent comparative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show that even though there seems to be similar patterns and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the recently initiat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have had very diverse agendas. Thus, the considerable convergence of policy rhetoric and general policy objectives may 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processes of changes an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forces that shape education policy-making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globalization effects on national polic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ow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Taiwan has transformed itself under the global tide of market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changes similar to both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that of elsewhere, which suggests that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trends of globalization. But before we jump to this conclusion, maybe we should also bear in mind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hat local factors are crucial and determining factors for change.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ways and strategies the Taiwan Government has adopted to reform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local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context and regional-global environment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provision, regulation and financing.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且充满特性。2002年全面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2007年推行"发展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以台湾大学为首的12所高校,结成以世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战略联盟,由此诞生了与台湾"教育部""多元入学方法"并行的、以学校推荐入学的、旨在招收优秀毕业生的"繁星计划"。本文拟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内涵及启示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人背景因素方面,解释歌仔戏“闽调台腔”现象及两岸歌仔戏音乐流派产生的原因,说明台湾移民社会环境和闽台不同社会背景对于歌仔戏音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Fo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China has sent many students to othe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for education overseas. The T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which is facing inten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also attempting to recruit students from China in order to internationalize its higher educa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provision of university places. However, due to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and youth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recruiting Chinese students has aroused controversies on the island, and the government in Taiwan proposed a "three limits and six noes" policy to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local students and societies. However, this inward-looking policy may bring a wide range of dilemmas, such as the conflict of policy objectives betwee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ng a more restricted recruiting policy,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dmitted from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saving the private sector, the imbalanced flow of students crossing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inequitabl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racks of nonloc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教育投资可以累积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劳动者薪资所得。然而,教育投资是否"一定"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个人薪资所得呢?台湾自1992~2001年间共增加了90多所大学院校。其中又以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占大宗,共计60余所。然而,随着台湾快速扩充大学校院的同时,亦出现了平均失业率提升、向东南亚等国引进外籍劳工不断增加之现象。本研究即针对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前期的1992年与后期的2001年两个时点,利用Mincer的"薪资所得函数"加以扩充,来解释当前台湾人力资本投资与薪资所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校教育年数与工作经验年数的增加都能提高薪资所得水准,而且在高等教育扩张后,教育程度对薪资所得之影响日益重要。此一结果显示,就台湾目前状况,不论是追求整体经济社会之经济进步,抑或追求个人薪资所得水准的提升,教育投资仍为一个有效政策,而高等教育扩张(包括技专校院)确实具有其空间。因此,1992~2001年间大幅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政策显然有其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理念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日益严峻的教育功利化倾向,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地区兴起了一股"全人教育"的理论热潮。本文在分析该理念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对台湾学者关于"全人教育"的探讨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其特征加以评析,认为该理念对于塑造"人之为人"的教育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相同的语言与思维方法。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大陆起步地早 ,它所遇到的和它的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 ,分析台湾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探讨解决的办法有助于大陆地区克服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掌握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以这一基本思路 ,对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