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03年9月发行的第25期《教学与管理》中,何正跃同志在《清退代课教师引发纠纷的法律分析》中,谈到一件这样的事情:2002年初,温州市瓯海区某中心小学清退了两位已有20多年教龄的代课教师,并根据教龄长短,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经济补助。两位教师向瓯海区劳动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教学高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的导课后,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教学高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教学高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的导课后,总是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巧妙地设计出课堂的教学高潮,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究力度和科学有效的且可望可及、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0)
思想政治课为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提升思想道德综合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等起关键作用。而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便于激发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黄娟 《中学英语之友(新教材高一版)》2013,(10)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创设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环境中,使得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被赋予更多鲜活的内容,使得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列举了几种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希望有助于激发政治课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许秀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46-46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重点内容掌握的情况,探明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掌握学生的差异,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灵活调整后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多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育人目标,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语文教师善于运用问题策略来推进教学,是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必要手段。教师应从“教学目标、文本特点、课堂教学问题生成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四个方面着手,巧设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16.
孔圆圆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生版(学语文))》2015,(2):34-35
一、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被高中文科生评价为除数学外最难学的科目,从而使很多学生产生畏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地理学科是一门为生活服务的学科,一切的学习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生活出发,搜集案例,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其主体地位需要在 相似文献
17.
张超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9):56-58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如是。课堂也需要高潮波澜,忌讳沉闷平淡。所谓教学高潮,就是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配合默契,师、生、教材、课堂,四位一体,产生高度融合共鸣——教师的才智得到充分展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教学艺术得到绝佳展示;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课堂教学高潮,是指老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学生对教师教学反应敏感而强烈,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了有新发现而惊奇、欣喜; 相似文献
19.
20.
乔在敏 《新校园(当代教育研究)》2010,(7)
课堂提问是提高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方面.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目的,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