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谈校对三个主体对于书稿质量的合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版校对工作流程中,书稿的校对工作存在着三个校对主体的相互作用,他们是专职校对者、著作人校对者(作者)和编辑校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三者都对书稿的最终质量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三个校对主体各有其特点,互补性也很强。三者既有各自的分工,又互相协作,在校对活动中既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协作各展所长,形成了一种既互相协作又互相补足的合力作用,正确运用这种合力作用对书稿校样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校对质量与心理因素·孟卿出版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编校质量是支持精品图书的双足校对是校对者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或样本上差错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校对工作是校对人员与校稿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一校对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校对者、校对比照对象...  相似文献   

3.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4.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5.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6.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7.
报纸安全出版是每个报人天天紧绷的一根弦。如今报纸工作流程网络化,信息量大和时效性要求,使“三次校对后清样”的传统校对把关程序显得滞缓;阜新日报新上了现代化的出版平台后,编辑自动化的广泛运用,迫使传统的狭义校对必须提升为广义的审校,针对目前无原稿校样逐渐替代传统的“一人校样,一人看稿”的校对模式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审读校对机制,来减少报纸差错。  相似文献   

8.
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在出版工作中行使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 编辑人员在加工稿件时,注意力一般放在内容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上,容易忽略字词用法,有时在修改、录入过程中还会出现错误.而校对人员在面对校样时总是抱着质疑态度,并能利用职业敏感发现原稿中存在的知识性和逻辑性问题,找出校样中的差错和遗漏之处.  相似文献   

9.
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书刊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确保书刊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出版部门对校对工作都极为重视,想方设法提高校对质量.以往关于如何控制校对质量的研究多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入手,而较少涉及校对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如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校对是通过校对主体的感官--视觉,对校样进行"扫描",并对照原稿,消除文字方面的缺漏、错误,以及图表、公式、版式方面的不准确、不统一和不完善之处.它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必然涉及到校对人员对校对材料的识别和理解,因而也必然遵循人类认知心理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编辑在处理校对意见时,为了保持校样在退厂修改的时候整洁清晰,往往会在处理校样的同时先擦掉校对提出的校改标注,然后再进行修改.通常,对校改标注意见认可的内容,编辑就在擦掉校改标注以后用红笔清晰地写出来,反之,擦掉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应该擦掉,有人说,校样上的校改标注不能擦.那么,校样上的校改标注到底要不要擦呢?  相似文献   

12.
校对人员注意力深层机制的研究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字数浩繁、专业领域各异的书稿,在一定的编校质量要求下,校对人员除了要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校对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学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构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健全的身心素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是搞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意品质越好,校对人员对清样差漏处越敏感,越有利于消灭错误,确保校对质量,从而有效解决精品出版物塑造过程的瓶颈问题.为此,校对人员注意品质的改善,是校对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关于校对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态度等方面,对于注意品质等心理因素涉及较少,为此拟就本文.即将发稿时,忽然收到<编辑之友>杂志,当看到刘晓平、张平<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一文时兴奋不已,诸君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通读此文数遍,总觉得谈得不过瘾,故仍坚持投寄拙作,以应和前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校对中的"校异同"是要求校对者忠实于原稿,改正校样与原稿不符产生的差错,做到"对原稿负责";"校是非"是要求校对者发现原稿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进行校改或提出质疑,做到"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相似文献   

14.
校对工作在保证辞书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辞海》的高质量与其多达12次的校对是分不开的。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辞书(尤其是大型辞书)校对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在辞书校对工作中充分发挥“校是非”的功能谈些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从“校是非”来看,辞书校对工作与一般图书的校对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两者都要注意发现原稿和校样中的错字、别字、衍字、缺字,并注意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常识性、资料性错误等;特殊性则体现为辞书的校对还必须特别注意结构形式和编写方式方面可能存在的“硬伤”…  相似文献   

15.
清样作者校对是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至关重要的一环.从5个方面阐述作者在清样校对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并阐明责任编辑在清样校对前后的工作要点,包括清样校对前的准备工作、清样校对时间的选择、慎重修改作者校对后的稿件、作者校样的审核及归档.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与责任编辑在清样校对环节的互动交流关系,并提出编辑部在作者校对须知单内容设置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7.
电子原稿校样的特点是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省却了原稿录入环节,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确保校对质量便成为校对人员面临的新课题。除去许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探讨外,还需要建立起一些相应的意识,促使校对工作质量的提升。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些许经验值得与校对同仁分享,归总就是"建立三种意识,注意八个事项"。  相似文献   

18.
校对,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稿逐字逐句进行核对。消灭排、拼过程中的错误,这就是校对员的工作、校对员的任务。但是,校对员不应该是按原稿核对校样的机器,而应当创造性地有思想地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校对员的职责除了核对原稿和校样之外,也有校正原稿错误的责任。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它不允许有丝毫的延误,所以校对工作经常是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紧张的情况要求校对工作必须既快且好,来保证报纸的质量。要使校对工作既快且好,达到消灭错误的目的,每一个校对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中全神贯注,一字不苟,始终如一地核对原稿和校样。这是保证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从方法上讲,初校和二校的进行一般是照原稿校对,在校对中,总是先看原稿,后看校样。看稿和看样子,同读其他东西不同,一定要把每个字都看清、记清,同时也要适当地“断句”。“断句”是为了便于记忆,减少  相似文献   

19.
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以质量取胜。但校对工作也有它的局限性,严格来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只有尊重原稿的义务,而没有擅自更改原稿的权力。我们称这种对原稿负责,努力发现校样与原稿不符的方法为“校异同”。实践证明,在目前出版的书籍中,“校异同”能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使之达到出书要求。在“校异同”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在现阶段,图书的编校工作还没有普遍实现电脑化,以纸质为载体的原稿、校样仍是校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因此,校对的主要职责是比照原稿纠正排版差错,其基本功能是“校异同”(通读、检查阶段可侧重“校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