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恩泽 《班主任》2001,(8):22-23
网络是人类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快捷窗口.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中学生,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信息化时代,网络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无法阻挡,掌握网络知识,跟上时代步伐,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必然选择.但网络又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内容良莠混杂,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们在一片纯净而安全的网上世界"冲浪".  相似文献   

2.
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距离,是人类 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快捷窗口。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中学生一族,可谓一“网”情深。信息化时代,网络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无法阻挡,掌握网络知识,跟上时代步伐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人的必然选择。但是,网络又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内容良莠不齐,精彩而无奈,真可谓一半是馅饼,一半是陷阱。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惟有如此,才能使同学们在一个纯净而安全的网上世界尽情尽兴地“冲浪”。 Internet拓宽传统课堂  …  相似文献   

3.
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距离,是人类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快捷窗口。对未 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中学生,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信息化时代, 网络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无法阻挡,掌握网络知识,跟上时代步伐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 必然选择。但网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在当前网络最为普及的时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非常多。“网络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会仅仅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那么网络对我们的中学生有什么影响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网络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三大方面:网络对中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中学生如何看待网上公布的信息和资料、中学生对待网络上不道德行为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文章通过网络诞生,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编织自己的文字、这种新的现象给中学生文学带来的是利是弊,是喜是忧?我们请来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教授(以下简称顾)和中学生(以下简称记)进行了一场“大”学者和“小”记者的对话.对中学生网络的现状、发展和突破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大”和“小”的交锋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一个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名词,如滚滚浪潮向我们涌来。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信息交流的距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人类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具有探索精神的青少年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其实,这个五彩的网络世界,内容良莠混杂,一半鲜花,一半陷阱。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永远在一片安全的网上世界里“冲浪”。  相似文献   

7.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表明,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不容置疑,谁善于利用电脑和网络,谁才能立足将来。但始料不及和令人担忧的是,电脑和网吧在都市风行之时,一些中学生不是用它来完善自己,而是沉溺到游戏或其他不良网上活动之中。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形式变化及消除“网络上瘾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与威胁;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网络中的“垃圾”,克服各种信息“垃圾”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的倾向;如何在新的时代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新的育人之路,是摆…  相似文献   

8.
一如果生命可以轮回的话,你准备回到哪个时代?我选择中学生时代,因为那是用“奶”和着“蜜”,用“热情”燃烧着“激情”的岁月。2006年6月23日夜,圣彼得堡,我在这里回到了中学生时代,我找回了遗失已久的“红帆”。6月23日22时(莫斯科时间)至24日凌晨4时,圣彼得堡完全是欢腾的海洋,是中学生的世界。这一天是圣彼得堡的“中学生毕业日”,但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红帆节”。圣彼得堡市政府于2006年5月17日专门通过了589号文件,宣布为了让所有的中学毕业生们在浪漫的白夜里告别少年,在黎明来临之际迎接人生新的阶段,自信地走向成年,走上大…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是说同时代一起进步。中学生也在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中学生应有新的特点、新的形象。请以“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选定“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紧紧扣住时代脉搏,体现出命题者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时代一起进步的命题导向,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观的有益实践。从这一点上看,不关注生活,不能将个人人生观融入时代大背景之中,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具体来说,写好本文需要注意:一、要有时代特征。本题要求写作者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观照中学生形象,做到时代…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网络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它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更符合人们的学习需要,又因其实现人机交互,新鲜、有趣,迎合了广大中学生的心理。正形成一股难以抑制的“上网潮流”。是禁止、扼杀其兴趣,抑或是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位学生的“爱情”自白。中学生时代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旺盛时期,对人生、对世界有着更多思索,产生更多的情感涟漪。这在所难免,也无可指责。  相似文献   

12.
能体现中学生个性的词语,不应该仅仅是“学校”,也不应该仅仅是“老师”和“上学”等,其实仅就学校生活而言,也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个性语词典” 不是汇总词条,而是通过这形式展现中学生智慧的灵光,天才的火花;展现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展现中学生独具特色的内心世界.中学生也不是和社会绝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也不缺乏入木三分的真知灼见.何妨在这个领域也体现一下“个性”.一个好的词条的拟定,不比写一篇作文容易,但这肯定影响不了中学生一显身手的信心.自开办这一栏目以来,仅刊发十几个词条,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参与.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学生关心这一栏目,加入这一“个性世界”.来信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双塔西街381号《语文世界》编辑部“中学生个性语词典”主持人心童收.  相似文献   

13.
抒情散文大都借景抒情,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情愫。郁达夫说过: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卜说人情”。“一粒沙”和“半瓣花”就是画面,“见世界”和“说人情”就是情愫。教师就要在这“花上”“沙里”开拓,发掘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给学生以联想,以启迪.从中学生审美心理角度看,他们形象思维力大于抽象思维力,对直观的感受比对主观感受强些。就是说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对事物的内在内容印象深些。从美学上讲,色彩、画面是直观的美。中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兴趣大些,好奇些,一好奇,就会有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在思维空间里编织美丽的花环——这就是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并能触及到感情的“共鸣器”。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不难看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已经成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人们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中学生是网络生活参与度最高的群体。在“健康网络”、“绿色网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的情况下,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带来前所未有的迅捷与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一、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之所以成为上网成瘾的高发人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每一个成瘾者来说,其症状与成因也是千差万别的。一是中学生自身特点决定其容易对网络产生痴迷。中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生事物更…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H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世界意识和全球史观贯穿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明学习世界历史对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更是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 ,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心理健…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互联网“一网情深”,尤其是有些中学生对上网达到如痴如速的境地,这种现象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加之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引发了许多中学生犯罪。而农村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是“网络文盲”,对中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苍白无力。本文主要阐发上网成癔和学校教育策略,着力构建“四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显性隐性结合)的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着力变“堵”为“疏”,从根子上解决中学生上网成癔的习惯,培养张弛有度、文明上网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张雪梅 《考试周刊》2010,(44):221-221
当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网吧日趋红火,这些网吧吸引了大批的中学生。我们在享受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由于中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制力较差,部分人因网络成瘾整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该不该进中学课堂?我的回答是:敞开大门,从容相迎。这是因为: 开放的时代必然有多元的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必然包括文化的丰富多彩。若只有高雅文化而没有满足大众需要的文化,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若成天接触的都是所谓的高品位文化,这样的课堂也难免单调呆板,令人窒息。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中也包括满足中学生对大众文化的需要。倘若连门都不让进(且不说能不能挡住),这既于“博采”无益,也漠视了中学生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