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1):12-13
文章通过对《怀沙》《哀郢》等文本的解读,并加之对《屈原贾生列传》《楚世家》和《鄂君舟节》等史料和出土文物的辨析考察,推断《怀沙》当作于楚襄王三年或之前,从而推导出屈原沉江时间应在楚襄王三年左右,为高中语文教学对屈原作"知人论世"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在题意和内容上学者们多乐于探究。运用文献法和诠释法解读《怀沙》,再一次从屈原的诗作中触摸他真实的感人的呼吸,拥抱他美玉的无瑕的心灵,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倾心的仰慕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学者们对“怀沙”二字含义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怀念长沙”、“怀沙石自沉”两说。“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在汉代,故“怀念长沙”说实误。本文探讨“怀沙”作为标题的来源,认为《怀沙》标题不是屈原自己所加,而是后来《楚辞》的编辑者根据屈原怀沙石自沉的历史传统说所加。因此,“怀沙”的含义应是怀抱沙石自沉。探讨“怀沙”主旨,应题避开。  相似文献   

4.
《怀沙》是屈原诗歌的标题。对它的注释理解,历来诸家各异,为了辨义方便,略举如下: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汨罗江畔的奋力一投,为后人留下了言说不尽的生命价值追问.而同为诗人的王国维,两千年后也同样选择了自沉.屈、王之死,都完成了个体生命对生命形式的超越与升华.从二人之死出发,联系西方诗人多自杀的现实,可以运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层面上寻找答案.并藉此为出发,将时空拉至当今,探讨屈、王诗人之死的现代启示,从缺失与重构两个维度上,再次言说理想、价值与坚持,再次开掘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生命熔铸的不朽诗篇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乃至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其创作观其诗人之品、之志、之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并走近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屈原“离骚”本义应该是“出离愤怒”,而不是其它。“出离愤怒”的根本原因是“哀民生之多艰”和自己拥有“明于治乱”之才而不得施展。透视屈原之死及其历史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生命观价值取向存在的偏失。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屈原应该定位于“伟大的诗人”,不应该定位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和海明威两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复显示了对生与死的诠释。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飞蛾之死》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分析,看出死亡意识中展现的生命美。  相似文献   

9.
交际受制于语境因素,不同的说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说话侧重点,容易违反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听话人须越过字面意义,找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即会话含义。本文摘取了电影《推销员之死》片头一则颇具代表性的对话,透过对该语篇深层次语用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在言谈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1.
屈原之死,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死于自沉。后之学者或申之、或驳之,莫衷一是。而据史籍所载,"自沉"多是后人对先秦士人或直士之死的一种褒义性指称,大多并无实证。而从楚辞文本本身与相关楚地出土文献来看,屈原最有可能是死于医学上所谓厥心痛一类的疾病,也就是《惜诵》"背膺片半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所指疾病。而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比较而言,屈原死于厥心痛较之于其自沉于水更吻合于文献所载。而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揭开屈原死因之谜,并且对于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韩非子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对其不两立思维方式的内容、性质、特点、不足、历史影响等进行探讨,并将它跟中国其他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典型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两立思维方式是一种刚性的思维方式,它与《周易》、《老子》等的活性的思维方式不同;它更接近西方典型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两课”教学中应该全面地体现和有机地渗透“三小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三进”工作。作根据教学实践,对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中贯彻十六大精神,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内缘的角度对英国诗人菲力普.拉金的诗《阿兰德尔墓》中的逼真细节进行了分析,认为这首诗是一曲生命和爱的恋歌,它表达了一种对于潜在的死亡的离弃以及对生命的怀恋,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分别构成了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奠基石和"美之美学"走向终结的肇始.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是从康德的崇高论发展而来,虽然与康德的本意已大相径庭,但其解读仍是符合康德崇高论的内在理论思路的,后来蓬勃发展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从某种程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不可表现性"的崇高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闽籍学者林义光及其著作《文源》的研究非常薄弱.文章的作者对林义光的生平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发掘,对前人研究的不确之处做出修正、补充,并对《文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电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多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的能力、服务社会功能拓展的能力、依靠创新发展的能力、依托系统整体运作的能力等发展能力大大增强,为“十一五”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入战略实施阶段,职业教育成为发展重点,远程教育发展成为紧迫的战略工程,为电大发展创设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谋划电大“十一五”发展战略必须以环境思维、创新思维、和谐思维和特色思维等科学的发展思维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Cadaveric dissection offer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ideas about death and dying. However, it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how this experience impacts medical students' fear of death.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address this gap by describing how fear of death changed during a medical gross anatomy dissection course and how fear of death was associated with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Fear of death was survey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rse and at each of the four block examinations using three of the eight subscales 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Fear of Death Scale: Fear of the Dead, Fear of Being Destroyed, and Fear for the Body After Death. One hundred forty-three of 165 medical students (86.7%) completed the initial survey.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ear of the Dead (F (4, 108) = 1.45, P = 0.222) or Fear for the Body After Death (F (4, 108) = 1.83, P = 0.12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tudents' Fear of Being Destroyed (F (4, 108) = 6.86, P < 0.0005) after beginning dissection. This increase was primarily related to students' decreased willingness to donate their body. Concerning performance, there was on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ear for the Body After Death and th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score at examination 1. Students with higher fears may be able to structure their experience in a way that does not negatively impact their performance, but educators should still seek ways to support thes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body donation.  相似文献   

20.
陆机《文赋》的感物观及其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从理论上提出了学创作中外物的层面,并强调“感物”的学观点.这一观点在陆机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自觉的实践,对后来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和刘勰的《心雕龙》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