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元曲选》宾白中动词重叠式带中置、后置宾语的格式共五种,其中,宾语中置占优势,且人称代词宾语全为中置;动词重叠式加"儿"尾有两种格式,用例尚不多.将这两个方面与《老乞大》《朴通事》《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进行比较,可发现《元曲选》宾白动词重叠式的这两个方面大致介于《水浒全传》和《西游记》之间的发展阶段,依此可推测其宾白语言中有明中叶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主要介绍《水浒全传》中否定词的结构系统和使用情况.材料取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1版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引例后的数字指出自该书的页数.  相似文献   

3.
《水浒》里的某些诗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宋江和作者的反动思想,对于我们认识投降派颇有帮助。我们据《水浒全传》本选出几首(包括韵文),试加批注,供工农兵同志在评论《水浒》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全传》中的骂詈语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从语义、语用、语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全书的骂詈语作出分类。从语义角度将《水浒全传》中骂詈语分为七大类,从语用角度将其分为三类,从语义与语境结合的紧密程度分为两类。并对分类进行了较具体的说明,指出了骂詈语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以下简称《水浒》)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结局。这里,作者着力描写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妥协投降、全军覆没的整个过程.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体现了《水浒》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主题思想。如何正确地评价《水浒》的悲剧结局,关系着如何正确评价《水浒》。因为这一结局,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水浒全传》中的选择疑问句分为列项选择问和正反问两类,数量虽不多,但表达方式多样,本对其特点和分布作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最后,联系《水浒全传》成书的语言基础,对书中选择疑问句表现出来的几个明显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水浒全传》词语汇释卢甲文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全传》(李金、张永鑫新校注本),是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较好的校注本。它的出版,对于今天的读者能够顺利阅读、正确领会和欣赏这部优秀小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发现有些...  相似文献   

8.
《水浒全传》动量词"番、回、次"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水浒全传>中的动量词进行统计,前与古代汉语比较,后与现代汉语比较,通过对"番、回、次、下、合、顿、场、遭、遍、通"的分组分析讨论,得出<水浒全传>表现出来的所处时代和地域在动量词使用上的一些特点及其在量词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介绍的是《水浒全传》中疑问代词的结构体系、使用情况和时代层次。《水浒全传》是十四世纪用白话写成的一部巨著,它的言语材料基本上能够反映元明时期近代汉语的面貌。因此,对疑问代词发展史以及整个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来说,对近代汉语的断代研究来说,本文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以明清时期的代表性白话文献《水浒全传》、《西游记》、《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作为考察对象,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近代与现代相比较的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明清时期“连”字结构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现代议论文理论的核心“三要素”理论来源于形式逻辑的“证明”理论。将形式逻辑的理论运用于议论文写作 ,丰富了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然而 ,脱胎于“证明”理论的“三要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从本质意义上说 ,“三要素”理论就是在推理中证明某一观点的“是”或“不是”。然而事物是非常复杂的 ,常常不能以简单的是或否来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形式逻辑的证明是先有论点 ,然后选择论据的 ,它对论据的选择以是否有利于论点为标准。这从认识论上来说 ,是根本错误的。用“三要素”理论中的“中心论点”说来解释议论文 ,有的解释不通。“三要素”理论只适用于以证明为主的议论文而不甚适用于以阐述为主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1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运用中,一些语病不仅在口语里声声不息,在书面语中同样屡见不鲜,中文期刊中这方面的错误也不少见。文章仅从其中的几种刊物中选出一种类型的句子小作分析,意在引起作者、编者、校者和其他广大运用语言的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15.
"所"是一个复杂的词,至今学者们对其看法仍不统一。王力先生认为"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而在现汉中,"所"则被界定为一个助词。从古至今"所"字的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沿袭或改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汉语助词"所"的用法,并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出其用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请示是目前行政界运用范围很广,运用频率很高的一种上行公文,应确保其写作的规范性,本文针对《秘书写作》中一篇“请示”例文,从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语言表达及格式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17.
"数+形+量"格式中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 形 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格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数量词中间都可以插入形容词的,也不是任何形容词都能插入数量词中间的,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文章主要探讨"数 形 量"格式中"量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9.
Photography has a widespread usage in medicine and anatomy. In this review, authors focused on the usage of photography in gross and clinical anatomy. Photography in gross and clinical anatomy is not only essential for accurate documentation of morphological findings but also important in shar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Photographs of cadavers are supposed to demonstrat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clearly. Thus, photographs should be taken with certain techniques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qu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Camera, lens, lighting, background, and certain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are among the factors to achieve precise images. A set of 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accomplishing these standards are given for anatomists.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史上,“替”一词曾一度作为量词来使用。自始载于宋元文献之后,在明清语料中又出现了新的用法,此后就渐趋萎缩直至消失。由于用例不多,故鲜有人提及或关注。追溯量词“替”的发展历程。探求其产生的机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理解“替”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