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一些高校尝试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两者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主要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产生与发展、实践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发展理念、课程发展进程、课程主修和必修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给学生的负担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义遒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1-8
本文叙述通识教育在中国实施的过程,指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为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推行的一种改革。1995年起在全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而国外的博雅教育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促进了通识教育在大陆的实施。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作者阐述了开设通识课程的原则、要求、做法以及教师的条件,叙述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其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通识课程发展空间受到公共必修课制约;其二,通识选修课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困境,难以担负通识教育重任;其三,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行大学组织制度的制约。解决了这些困境也就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改革主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校教育新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通识教育的实施也必须由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这是一个由理想向现实转换的过程。因此高校要明确通识教育推行中存在的障碍,不仅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理念问题,还必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实践的视角审视香港高校通识课程进展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内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构建符合本校教育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新型通识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实现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新核心课程方案不仅调整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模糊了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这些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哈佛核心课程改革透视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霞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1(6):110-112,125
哈佛通识教育由爱略特校长开创,经洛厄尔、科南特和罗索夫斯基继承发展,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核心课程又面临着困境,迫切需要改革。哈佛的核心课程改革折射出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从大学的结构、激励机制到资金分配,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正被逐向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8.
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9.
受危机意识和现实困境的驱使,2016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审核通过了《通识教育审查委员会最后报告》,决定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通识教育的新要求.新要求继承了之前通识教育项目的基本原则,对其面临的目标模糊、边界不清和实施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改革;确立了"4+3+1"式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实施和新旧项目过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明晰了理念、突出了核心目标;创新了课程结构与实施手段;赋予通识教育委员会充分权力,促进其调度使用全校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完善了审查和监督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过渡有序的改革原则;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革新课程设置.哈佛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对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建设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课程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不足之处,借鉴国外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经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增加文化素质类课程,实行多种课程类型并举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文字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盖晓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107-110
文章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的现状并分析其“汉语水平下降”的原因。认为:在提升当代生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强对汉语言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具有“人文性”;汉语言除了历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之外,还有着开放的、无限再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汉语言文化教育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光龙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103-106
文学教育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学教育实践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已经表现出的实际情况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文章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章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朝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100-103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文教育之重要源泉,对其应持理性之批判态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促进之,对当前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由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以来,尚无相关研究系统地介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基于笔者建设经济数学基础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从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学互动、课程导学、媒体呈现、资源汇聚、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并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提出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检索课程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5(1):41-43
信息素质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获取、分析、处理等的态度和能力,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应从教材质量、教学手段、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信息资源分析及评价能力、实习环境、网络安全及信息道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大学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的内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随着我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对大学数学课程观的影响逐渐凸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对其课程观的改变。主要包括数学课程的价值观、目标观、内容观以及数学课程实施观和评价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管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98-103
哈佛大学基于活动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源于教育哲学上的两种思想对抗,其课程的核心框架由“实践学习”、“实践教学法”两大理论构成,其特点是突出实践的操作性。经过2005年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哈佛大学在社会和自然领域开设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学习课程,经相关组织的评估,其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活动学习课程的开发为学习化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实践范例,促进了学习化课程的建构和发展,对我国大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的补充?--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大学自2000年9月起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这是实践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参照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对通选课开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认为由于受原有专业化教育思想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通选课并未完全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或者可以说只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纠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普通教育在美国社会受到广泛重视。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阐述了哈佛大学普通教育的理念以及哈佛大学的普通教育计划。哈佛大学的普通教育理念,既反映了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价值追求,又折射出大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提高文科类学生的工科课程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文科类学生学习工科课程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科类学生及所学课程的特点,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制定出一套"教"、"学"、"创"三维一体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将创新设计运用到工程训练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但激起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