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具有道家思想的隐士之手。两篇的产生,反映出战国末年的楚人对屈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屈原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末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5.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7.
《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探讨”。在授课时,我主要请同学讨论了这样两个主问题:①文章通过对话.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屈原和渔父,你更欣赏谁?一个指向文本解读,一个指向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8.
罗燕 《语文天地》2013,(15):48-49
是怎样一个人,让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江为世人所铭记?是怎样一种死,让农历五月初五成为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有人赞扬他的忠君爱国,有人惋惜他的抱石沉江;有人同情他的忠而被谤,有人指责他的露才显己……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潜心研读《渔父》后,每每读至"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  相似文献   

9.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自,《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于《渔父》中人物对话的研究,传统的文本分析缺少对言语行为自身的关注.以语用学会话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基本工具,分析人物对话,把握对话特点,同时结合语境理论解读多层会话含意,深入文本,理解对话所蕴含的人物心理与文化特性,创造性地发掘了文本语用学视角下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的形象由隐者到探险者再到清贫、清高,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形成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2.
吴镇(1280-1354年),出生于浙江嘉兴魏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元四大家”之一。元代的文人嘲家,在屈辱和压迫的社会环境中,大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愤懑之情。他们为了寻找精神的归宿,“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4.
"与世推移"、"不凝滞于物"是渔父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可以借用来比拟《渔父》一文的教学思路。课前预备,"不凝滞于物",努力追求"胸中有丘壑"的文本研读境界,尽量形成"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问题探讨格局,适度渗透"口诵心惟,圈点评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堂行进,"与世推移",顺合学生的阅读感受,顺应教学的行进实际,顺接文本的"山形水势"。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新选入的屈原的《渔父》,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一番备课之后.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形象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由于屈原“爱国、高洁、坚贞”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原本预设学生会说出“执着、守节”之类的看法。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屈原是个傻子,他的选择有点愚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本文通过《渔父》教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9.
李殉是五代前蜀的波斯裔词人,作为花间词人,他的作品中有两类题材摆脱了花间词风,其风格清新自然,在唐五代甚至整个词史中都是另辟新境和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试分析李的渔父词和《南乡子》组词,并通过和前代同题材词所作的比较,从中看其独特之处以及在词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归纳前人对此有关论述基础上,从《招魂》这一文学本体出发,通过对《招魂》结构、内容的分析,试图证明《招魂》的作者并非屈原,可能是传说的另一人——宋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