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该原则被应用于诸多领域。随着近年国家在文化层面进行的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其中不乏中国典籍外译作品。在此趋势之下,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典籍外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但典籍外译过程中的数字(模糊词)翻译问题在学术界中鲜有人讨论。该文将基于合作原则理论,探讨典籍外译时的数字翻译问题,力图提出以合作原则为指导基础的典籍数字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汉语典籍外译史及各阶段翻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典籍外译实践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当下典籍外译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4.
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下,探寻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将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翻译关乎语言和文化。文化语境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对翻译产生影响。国内外用后殖民理论来探讨翻译问题都刚刚起步。典籍外译和儒学发展交织在一起,都是后殖民语境下中国文化找回自己的言说方式、重建话语权、向世界说明真实自我的重要环节,二者目的是一致的。思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话语的当代发展问题,对于典籍外译的文化定位、文本选择、目的语选择、策略选择以及译学理论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与典籍英译课程的融合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及政治素养内涵式培养的双重时代要求,最终目的是为全面构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建言献策,培养更多“讲好中国典籍故事”的优秀翻译人才。通过梳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典籍英译》课程的价值意蕴,借助罗杰斯情感教育理论,探析将课程思政贯穿翻译专业课程过程的基本准则,有利于探索课内外翻译教学的情感教育模式构建,发掘符合外语类翻译人才发展趋势的实现路径,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国典籍翻译课程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玲 《英语辅导》2011,(1):192-195
典籍外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译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王宏印教授新出版的一部翻译教材,既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教材。其体例编排颇具特色,内容选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理论介绍与实践技巧均有涉及且分配合理,并且引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一评介,并对相关的典籍英译研究和译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典籍英译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译者应树立"文化翻译观",合理使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在典籍英译初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异化策略有助于彰显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时代更应被推崇;由于读者对象不同以及典籍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复译工作十分必要;在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典籍英译理论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翻译理论形态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系统观出发,生态翻译学通过译者责任、适应选择以及译有所为三大理论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予以阐释.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体现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源于责任作出适应选择,最终达成"译有所为"这一过程.从中国本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野研究中华杰出译者的中华典籍外译作...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5-97
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研究亦是我国当前翻译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者与译文、原文以及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运用到我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中,需从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等视角,阐述和例证典籍外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珉子 《海外英语》2011,(15):165-166,177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霍米巴巴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推崇,有关研究系统且全面。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典籍英译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们的难题。该文从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着手,通过其混杂等一系列颠覆策略,分析汉语典籍英译中的混杂现象,指出中国典籍该如何翻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他认为翻译权威作品应使用语义翻译法。理雅各在《尚书》成语翻译中运用语义翻译法,从文化概念意义、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整体风格三方面进行了文化传真,以此为例探讨语义翻译的文化传真力及其不足,对于典籍外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籍英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高语境特征,给翻译带来了语义、情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困难。本文从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入手,探讨典籍翻译的困难以及"合作翻译""异化翻译"以及"碎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姚婧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3-126
本文研究了近五年来发表在中国五家重要翻译及外语类期刊上的典籍英译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准则、翻译形式以及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典籍英译领域存在的几个"不平衡",中华传统典籍的翻译事业亟需学界和社会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文化的语际转换。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三国演义》罗慕士全译本所采用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迎来了中华典籍英译的高潮,相关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与拓宽,但在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仍有核心空间鲜有触及。现有译论大多从文化角度或宏观语境的角度切入,虽厥功甚伟,但几乎没有涉及翻译的本质与机制,有的研究也有偏离"翻译"本质的倾向。本文总结近年典籍英译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典籍英译的本质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希望有助于今后的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张琪 《考试周刊》2009,(27):47-48
对典籍英译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而透彻地领悟到适合中国本民族的翻译理论。从而完善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学理论。典籍英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应作为我国翻译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之间的关系,指出:由于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都须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故可以基于文化心理的分析对典籍英译的意识形态与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