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人们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来源,更多地从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他小说描写的情信息两个方面着眼。然而,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小说中的情信息描写之间其实是因果关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仅仅以二者作为曹雪芹的情创作动机多少有些不足。而事实上,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因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领域,情有两种: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情,一是作为审美者的主体之情。我们曾谈到,曹雪芹要写儿女真情。这被他所写的儿女真情,就是客体之情。现在我们要专门谈曹雪芹作为审美者的主体之情,也就是他的审美情感。一、曹雪芹的审美情感是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4.
“群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热点话题,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群文阅读”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从甄选议题、组合群文和走近词人三个环节,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诗词品读、比较品鉴和命运遭际中初识愁情、深悟愁情和感悟愁情,进入李清照的诗词世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增强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美术教育既然是一种人文教育,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是“知”、“情”、“意”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协调学生人格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它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迅速、深刻、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具体问题。这其中包括科学认知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审…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对李贽文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小说观察受李贽学观的影响,《红楼梦》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原则与李贽的学观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发展,曹雪芹的“亲睹亲闻”,“取其事体情理”,“新奇别致”等小说创作主张,以更新的学理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思域,在小说理论史及小说美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的小说观深受李贽文学观的影响。《红楼梦》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原则与李贽的文学观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发展。曹雪芹的“亲睹亲闻”,“取其事体情理”、“新奇别致”等小说创作主张,以更新的文学理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思域,在小说理论史及小说美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庄哲学及其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以后的道家哲学及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哲学意义为基础对“道”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并试图揭示“道”是如何具有审美意义的。“道”首先是一个先验的终极概念。。道”产生了万物,是最高实体,万物皆以“道”为指引。认知主体在常态下无法感知“道”,唯有通过主体的自静自清,才能与“道”融合,进而认知“道”,并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审美意义。“道”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皆为最高实体。柏拉图同样认为主体无法认知“理念”,只有通过静观才能认识“理念”,主体才能认识审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陶峰 《文教资料》2012,(12):46-47
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学生只有先“通情”才有望“达理”。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尤其是语文课更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产生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教育进学生的心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向纵深发展,需要对课堂进行深刻变革,转变育人方式,在道德、认知、体验、审美和实践方面通过课堂时空达成融合,形成新时代语文课堂的新形态。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可以从五个方面打造语文课堂新形态:“场”——和谐共振的时空形态;“通”——“五育”融会的人文形态;“辨”——深刻思辨的思维形态;“拓”——触类旁通的认知形态;“美”——灵动创造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曹雪芹对皇权的态度问题,红学界是有争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歌颂皇权,尊崇君臣大义”的,另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没有歌颂皇权”。其实,说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说,曹雪芹是攻击皇帝和皇权的,根据就是我曾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中提出的《红  相似文献   

12.
审美活动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种不可分割的审美元素有机组合而成,想要感知丰富而立体的审美形象,需要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才能达到“目中形动”“心中情生”“志通神达”的审美状态。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这一人物为例,尝试从“形”“情”“神”切入,提出有关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建议:描绘言语具象化,以疑点勾连整本书,“应目”以促“形动”;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关联自身情感,“会心”以促“情生”;在“形动”与“情动”的同时,探寻人物形象的文化根因,“得理”而促“神达”。通过“形动”“情生”“神达”三方面的有机融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是天才的文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然而,他的《红楼梦》却包涵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前五回中表现得尤为显明。由于《红楼梦》本身是文学作品而非哲学著作,曹雪芹不可能正面展开系统的哲学论述,因而《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研究,只能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本文即试图以“空、色、情”、“真与假”、  相似文献   

15.
当今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本文另辟新径,换一个视角来探究曹雪芹小说艺术的迷人光彩和无穷魅力,从领悟曹氏对色彩认知、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中三位主要人物宝、黛、钗的性格特征,继而挖掘色彩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最终达到审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性情”、“灵性”和“情性”对译者的审美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对待中国文化史和道家思想的认知和接受,可通过异化策略在译文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宇文所安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在译诗中显示了忠实于中国美学意蕴的诗性认知能力和开放的审美胸怀。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开拓了情的新世界,但没有彻底超越出封建伦理道德的界限,它仍然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摧残。致使“情痴抱恨”,在“无可奈何之日”写出“古今无双”之情。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情”与“景”是古典诗歌美学最基本层面上的问题,“真”与“幻”即艺术真实问题则是以审美认知见长的古典小说美学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者倾向于小说的艺术真实是叙事的假定性与意蕴的情理性的辩证统一,正是这种辩证统一构成了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