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尾芭蕉的俳句艺术所追求的“本情”实为一种深得中国道家思想的审美认识,是将自我内在之情移入外在自然之中,从而实现“主客合一”的一个艺术创作方式.这与把自然物看做是无情物,将主观情感绝对化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形象与世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味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以线造型”是中中国画艺术的特质。在中国画艺术中,绘画中的线条不仅袁现外在事物的形,而且被赋予了更深沉的精神性的意味。它一方面来源于画家个性气质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书法性的独特的审美意境。陈子庄的艺术充满了线性意味的特征,其独特的“简”笔绘画。造就了其绘画独特的精神性风貌。以书入画使其绘画充满着书法性意味。而其田因诗话式的意境使其缭画内在的“意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数字本身单调、枯燥而乏味,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情趣。但是古代诗人把它们巧妙地运用于诗词创作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是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康德区分了两种实践的概念,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并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技术实践是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可能是人无法预料的,但却有功利性的结果,并召唤人进行这种活动。它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客观化比拟。“艺术”(审美的艺术、生产的技术)目的的理性依据是审美判断力。人工技术物是“艺术”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对立统一。康德通过“艺术品”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转化,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能更加适度的形而上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画意浅析     
中国画创作一贯主张从表达内容出发而探索形式,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画的写意性使中国画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注重主观情怀的流露。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便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迁想...  相似文献   

9.
正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既可以单独地赏析,也可以在整体画面显现的气息中把玩,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一笔即一个造型,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一"字是"一"字的沧海一粟,也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造型,一般都离不开轮廓、质感、量感等因素。概括地讲,线条的造型贵在整体凝练、浑然为一,能把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本质通过主观感受融于画面的表现境界中,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诗是意象的表现。”诗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要借助形象来表现。而诗的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情思的具体形象。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叙事诗歌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一是体现在他一般不笼统地描写劳苦大众的群体形象,而是选取不同类型的、一个一个的具体人物加以描写,从而展示出一幅幅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充分揭示了主题。二是体现在他的叙事诗中的人物描写,强调主观情愫的融入,即“寄情于人”。使诗中的人物成为诗人情感罗网所滤过的产物。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体现在他擅长用轻笔淡墨即白描手法来勾勒各种人物形象,并能以“形”传“神”,达到“形”和“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3.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绘画艺术的“真”的概念在数千年的嬗变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不论绘画是作为通过精确计算再现三维空间的“欺骗眼睛的艺术”,还是以明晰的形、严整有序的结构,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的形式出现,亦或回到艺术家主观纯粹情感,极力表现个体情感真实的方式,实际上人们都在力求让绘画与外在或内在的“真”达到相似或者吻合一致,强调达到“逼真”的把握。论文试通过绘画史不同阶段绘画特点及当时美学思想的分析,大致整理出西方绘画真实观发展变化之脉络。  相似文献   

16.
张峰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1):118-119
中国画是意象的艺术。工笔画与写意画都可以达到意象的艺术境界,物我兼容,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意象理论赖以生发的主要思想方法——意象思维。也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在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上,又使中国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书法对一个单元形的高度要求,对笔墨的规定法则以及对画面“行气”“气息”之类的经验,都使中国画在早期就有了造型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尹红斌 《语文天地》2010,(11):21-2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素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它从属于西方具象写实性素描的范畴,与中国画造型原则有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这种素描不适合于画中国画的人学习。从东西方艺术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西画遵循“艺术摹拟自然”的传统,追求客体的写实与再现,而国画着重印象,崇尚神韵,追求人的心灵意蕴的抒发。中国画既表现客观对象外在之形,更重视主体主观精神的表达,是缘物寄情的意象艺术。在素描教学上必须试行改革,适当吸取素描中有益于国画造型的因素,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完整的“现代中国画写生法”,走出一条中国画素描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内审美指不借助耳目视听等感官功能,又没有外在客观对象的主观内在的精神型或境界型审美.内审美不仅存在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中,也存在于艺术活动中,这根源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在审美本质上与内审美的会通一致.但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想象有些是内审美现象,有些则不是.内审美主要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构思酝酿阶段、艺术欣赏中的重复体验和反复回味、以及兴、灵感、顿悟等特殊的艺术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20.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