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故事化报道是媒体适应受众心理,挖掘深度报道的重要方式.不断提高新闻故事报道质量,是当今市场经济下,记者适应新闻竞争,挑战发展机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公民记者”现象存在已有多年,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自称“公民记者”。在对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公民记者”与记者证等问题进行辨析后,文章认为从长远看,判断个人是否成为实质上的记者,应该看他是否参与报道及其报道意图;判断一名记者是否职业,应该看他所做的新闻报道是否专业,而不是有否得到官方的认可;“公民记者”一词并无学术硬伤。应能成为科学而合理的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成为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电视除了有常规动态新闻之外,还需要有影响、有份量的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传播的适度而积极的理性深入,跳出职业理念的错位,自觉发挥“媒介”作用,才能真正获得新闻报道的“深度”,也才能摆脱简单化、模式化的现状,成就一篇有声有色的电视深度报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成为受众获得的信息主要渠道,这就要求电视除了有常规动态新闻之外,还需要有影响,有份量的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传播的适度而积极的理性深入,跳出职业理念的错位,自觉发挥“媒介”作用,才能真正获得新闻报道的“深度”也才能摆脱简单化,模式化的现状,成就一篇有声有色的电视深度报道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如今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契合受众希望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心理,各家新闻媒体多档新闻直播节目开播。直播节目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第一时间报道新闻,那么如何保证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记者在报道时交代新闻信息来源,对该信息做科学分析,并且采取连续报道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一词在我国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各类媒体用深度报道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报纸更是凭借着深刻而独特的深度报道,来吸引受众的目光,引导受众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而美国新闻学者,则把深度报道称为继"党派新闻"、"客观新闻"之后"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对于今天的报纸来说,深度报道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深度报道兴起于报纸媒体,相对于其他媒体,报纸更具有传统继承上的优势.在实际生活中,一份报纸要想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更加需要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性传媒,微博促使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受众信息接受等方面发生了从“组织化”向“社会化”的转变,尤其是挑战了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路径和传播模式.一方面,微博技术颠覆了传统调查性报道单向、封闭的生产路径,内容选择及调查过程由记者主导转向大众协同合作,报道权利由集中转向分散;另一方面,报道模式不再直线孤立地进行,逐步转向开放、复杂、循环的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8.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深度颇具,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2003年的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2003年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受众的新闻需求仍有差距,一些报道有待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克服应付交差、渲染炒作、止于浅表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目击人提供的图片和报道往往成为民众获取信息来源的首要途径,这就给传统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在普通的受众越来越"记者化"的今天,专业的记者应该怎样做,究竟应该如何做好转型,才能保持自己专业的纯粹以及与普通受众之间的绝对差别?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通过作者在新闻事件上深入的剖析,追本溯源,通过旁征博引,揭示事实的真相,征服受众.深入报道不是长篇大论,不仅体现在对经济、政策分析上,也与老百姓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煤气水电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杨嵩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0-410
引言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在业界和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社会新闻是来源于基层的关注民生的奇闻奇事,矛盾冲突比较多,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社会新闻是最难采写的一类新闻,因此很多记者与编辑不愿过多的报道此类新闻。同时也会常常对这种新闻题材形成·定的报道模式。鉴于此,笔者今天就如何把握好社会新闻的“度”,谈点儿自己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新闻的催化剂,它能将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化作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受众,它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受众得到启迪.文章就汶川大地震报道中记者的表现,探讨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和主要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法制新闻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仔细考虑,谨防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行为主体和受众产生负面效果。为防止负面效果的产生,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以善意对待新闻事件当事人,防止对其造成伤害;同时以受众的角度考虑新闻报道,防止对受众的环境认知、态度、行为产生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而崛起的新闻事业在今天的工业社会已经得到了蔚为壮观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各媒体之间激烈的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记者们在内容上争分夺秒,在形式上不断翻新。他们有意识地突破、超越旧有的新闻模式,逐步自觉地要求自己在真实的前提下,按美的规律去构思、表达和润色。大特写、深度报道、散文式消息、新闻文学、体验式报道、视觉新闻的兴盛就说明了这一点。本文试图阐明三个问题:新闻活动中审美是否存在?新闻审美与一般审美相比的有何特性?它们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一、新闻活动中审美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以其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解释性满足了观众对于新闻质感的深度诉求,同时吻合了观众对于社会疼痛的理性诉求.于是,在这种有别于消息类报道的独特文本中,调查记者的话语介入和话语设计无疑构筑了深度报道独具魅力的调查语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关注》为代表,教育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陆续在各地方教育电视台出现,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由于目前教育电视新闻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收视率较低,内容比较单一等,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这样就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了以下的要求:必须要有宏观意识、精品意识;选题要准确;时效性要强;要注意挖掘新闻背景材料。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电视新闻只有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表现力?新闻媒体记者在报道手法上能否做到简明化、个人化、感觉化、故事化?这已成为提高新闻作品受众效应的四个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已经不得不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记者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从传播学角度上重新审视新闻接近性、现实报道以及受众层次性等问题,建立起全球视觉,前瞻思维,注意分层次引导受众,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学化新闻”等新形式,其变革的原因在于: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