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庆林 《学语文》2002,(1):12-12
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一。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离开思想内容,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 《灯下漫笔(节选)》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最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三个:①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钞票兑银”?②鲁迅为什么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们”就真的那么自甘堕落吗?③怎么理解鲁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有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体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独特的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3.
《灯下漫笔》是鲁迅作为“铁屋子”里少数觉醒对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精辟论述。独到深刻的见解,简括幽默的笔触,皆让后辈学子仰视。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子们理解它有些吃力,也让教颇费心力。  相似文献   

4.
《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对于国民来讲,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民)暂时做稳了奴隶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生事”。所谓“因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的叙事是“以运事”(同上)。所谓“以运事”,也就是根据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必要的艺术选择、加工和提炼。这也是散的叙事法。这样的叙事,往往带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灯下漫笔》就体现了鲁迅杂叙事艺术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7.
陈茜茜 《学语文》2008,(2):12-13
一、教学目标 1、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读懂鲁迅对国民奴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品味语言,鉴赏文中作者的情和理。 3、在文本基础上拓展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袁鹏 《教学随笔》2008,(4):20-2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灯下漫笔》(2007年3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9.
10.
曹霞 《贵州教育》2009,(11):42-43
当我又遇上《灯下漫笔》一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已经上过两遍的这篇文章在我脑中竟然“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论是:“我”不在文中,则“文”不在我脑中。 何谓“我不在文中”呢?  相似文献   

11.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人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所以我做到了不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是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领悟说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年来,因为多写了一些,碰见人时有时候也谈到写文章。有人说,你读的书真多呀,真博呀,记性真好呀,等等。这个问题倒得弄清楚,要不然,会害人上当。  相似文献   

14.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  相似文献   

15.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人理的构思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3.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张咸竹 《广西教育》2012,(24):42-42
一般来说,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感觉较难读通、读懂、读透的,往往是说理性散文。例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一直都是学生阅读时、老师教学时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文章,个中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这么几点:文章长(仅节选就2000多字)且深,文意不好理解,时代变迁及对鲁迅先验式的“不佳”印象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通、读透此类文章,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杂文集《坟》是一九二七年未名社初版的,收录了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二十三篇论文与杂文,除早年在日本写的文言四篇,其余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写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反封建立场与  相似文献   

20.
【课标·教材·学情】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研读这样的经典杂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像这样内容和表达上有一定难度的杂文,学生以前接触得相对较少。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不妨从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进而潜心思考文章的写作话题,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