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风险规避型供应商主导的双渠道定价与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虹  周晶 《软科学》2008,22(11)
针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研究单零售渠道下的定价以及供应链协调的批发价策略。进一步通过均值-方差分析,考虑供应商是风险规避者时,建立直销渠道的条件,直销渠道下的定价和协调供应链的批发价契约。结果表明,供应商在单渠道和双渠道情况下,需采用不同的批发价契约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数值仿真说明,风险规避的供应商只有在期望效用增加时才会选择建立直销渠道,否则即使期望收益增加也不能激励供应商建立双渠道。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1):98-103
针对退货产品再销售渠道选择问题,基于策略消费者延迟购买行为,构建了消费者效用需求函数,从制造商视角,考虑了制造商直销和清理商分销两种再销售渠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得到不同条件下退货产品再销售的最优渠道。研究表明:策略消费者比例、策略消费者折扣估值系数决定清理商分销渠道是否存在;在保证其存在的前提下,当策略消费者折扣估值系数在某区间内时,若清理商分销渠道相对制造商直销渠道的分销效率偏小,制造商选择清理商分销渠道,若清理商分销渠道相对制造商直销渠道的分销效率偏大,制造商选择直销渠道。  相似文献   

3.
姚树俊 《软科学》2016,(9):90-94
针对网络直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并存的两层双渠道供应链的产品分销协调问题,分析品牌差异化战略对于制造商收益的影响作用,提出能够提高双渠道供应链收益水平以及各个渠道成员企业收益水平的合作优化策略。同时分别从合作与非合作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视角,建立存在品牌差异化的两层双渠道供应链收益模型,探讨不同情形下两层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营销策略以及网络直销渠道对双渠道供应链总收益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品牌差异化战略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渠道冲突和改进渠道收益水平,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营销与网络直销渠道销售同一种品牌的产品。同时与非合作结构相比,合作市场结构能够为网络渠道兼容度低的制造商提供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1):91-97
研究了退款保证对制造商开通直销渠道的影响及双渠道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各自的退款保证策略及市场均衡。分别建立制造商在直销渠道不同退款保证策略下的决策模型,并于拓展模型讨论零售商提供退款保证的情形。研究发现:任一情形下,制造商总开通直销渠道。直销渠道并非总侵蚀零售商利润,仅当两个渠道均不提供退款保证时,零售商利润被直销渠道侵蚀。双渠道模式下双方的退款保证策略与退货麻烦成本、产品残值及消费者对渠道的满意率有关。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仅与直销渠道的退款保证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2):105-111
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和渠道偏好属性,在制造商主导的两级供应链下,构建制造商未开通线上渠道、制造商开通线上渠道以及制造商开通线上渠道且共享收益这三种情景下的低碳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制造商开通线上直销渠道会带来碳排放水平的提高和制造商利润的增加,当偏好线上渠道的消费者比例达到一定水平,零售商的利润受损。当制造商开通线上直销渠道且共享收益给零售商时,存在一个收益共享比例区间,能够同时实现碳减排水平、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的Pareto改善。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线上偏好比例以及交叉价格弹性等参数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制造商共享收益的策略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王聪  杨德礼  王昭  胡润波 《科研管理》2016,37(12):144-153
考虑由一个品牌商品制造商和一个传统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制造商具有开启电子直销渠道的选择,然而电子渠道具有假货渗透的风险。文章采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来分析品牌商品制造商的双渠道策略及对传统零售商经营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电子渠道假货渗透率和假货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品牌商品制造商倾向双渠道经营来增加自身利润,而超出这个范围单渠道经营对品牌商品制造商更有利。然而,在这个范围内,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增加。更重要的是,电子渠道假货的存在会加重渠道冲突,是电子直销渠道损害传统零售商利润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聂佳佳  石纯来 《软科学》2016,(3):130-135
用博弈论建立单渠道和双渠道供应链决策模型,得到Bertrand均衡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最优利润及消费者福利。研究发现:无论制造商生产成本如何,当零售商对制造商持股比例较小时,直销渠道增加制造商利润但侵蚀零售商利润;当零售商持股比例适中时,直销渠道实现了零售商和制造商双赢;当零售商持股比例较大时,制造商不开通直销渠道。但在双渠道中,若生产成本为线性,制造商降低批发价格;若生产成本为非线性,当零售商持股比例较小时,制造商提高批发价格;当零售商持股比例较大时,制造商降低批发价格。此外直销渠道总是增加消费者福利。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2):119-123
为了探究存在推介情形下制造商的销售渠道选择问题,建立了直销模式、推介模式以及混合模式的三种供应链模型,运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了三种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均衡定价、销量以及利润。研究发现:如果零售渠道与直销渠道之间的替代性较大,直销成本较小或利润分享比例较小时,制造商应该采用直销模式;直销成本较大或利润分享比例较大时,制造商应该采用推介模式。如果直销渠道与零售渠道的替代性较小,则应该采用两渠道都有的混合模式。此外,如果制造商采用混合模式,则可以战略性地提高直销价格,以此迫使消费者转向网上零售商,此时直销成本的增加不但不会降低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会增加其利润。  相似文献   

9.
朱立龙  姚昌 《科研管理》2013,34(9):139-150
构建了两个竞争生产商、两个零售商与最终顾客组成的三级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两个竞争生产商分销渠道设计中如何制定产品质量决策的问题。建立了生产商分销渠道三种策略模型(直接渠道策略、间接渠道策略、混合渠道策略),并且分析了三种渠道策略对生产商产品质量决策、零售商产品采购决策、期望收益函数以及最终顾客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与直接渠道相比,当生产商选择间接渠道策略时,产品质量水平和销售价格均将下降,最终顾客的消费者剩余也会降低,但当低质量生产商选择间接渠道策略时,消费者剩余将会增加,此结论也是对本领域研究的有力补充。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结论的正确性,为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赵晓明  张玉林 《软科学》2011,25(6):135-139
针对需求信息不确定、由单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和单个风险厌恶的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分别在单一零售商渠道和双渠道结构下,研究零售商风险敏感性对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和网络直销渠道价格以及零售商的风险厌恶性对制造商开辟网络直销渠道决策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零售商的风险敏感性仅会影响零售渠道的价格决策,而不会影响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和网络直销价格的决策;在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程度和网络直销渠道的市场规模满足一定条件时,制造商可以通过开辟网络直销渠道获得更多收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复合渠道回收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燕娟  关启亮 《软科学》2009,23(12):13-16,29
研究了复合渠道回收的两级闭环供应链系统决策问题。在只有零售商负责回收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上增加了一条由制造商直接回收的渠道,组成复合渠道回收,建立相应线性数学模型,并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下供应链合作的最优价格决策和制造商占主导的非合作博弈最优价格决策。通过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假设条件下无论是合作还是非合作情况下,复合渠道回收不会影响正向供应链的最优定价及其相应需求,但回收量一定会增加,市场固定回收量a=0时利润一定会有所增加,反之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利润才会相应增加。另外,不同的条件下两种情况利润增加有多有少。最后给出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为后疫情时代下消费者的渠道迁移意愿研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PPM模型结合TAM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推、拉、锚定三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对生鲜电商在线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得出,线上渠道的平台服务、产品质量和包装物流会影响消费者感知线上渠道有用性,将这三个因素代入模型拉力因...  相似文献   

13.
零售商合谋模式下的渠道定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小军  陈宏民 《科研管理》2009,30(6):113-119
摘要:零售商合谋是零售商为提高利润水平而普遍采用的市场手段,它会对渠道价格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针对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常规渠道结构,本文探讨了三种渠道权利结构下零售商合谋对渠道价格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在何种渠道权利结构下,渠道价格决策不受零售商差异化程度的影响;当产品成本大于临界值时,零售商合谋下的批发价格、零售价格高于零售商之间不存在合谋下的相应价格;零售商合谋会使零售商受益,而制造商会受到损害。当产品成本大于临界值时,任何一方在渠道中处于Stackelberg领导者的地位,均会使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在 权利结构下,制造商利润水平和零售商利润水平都是最高的。无论在何种渠道权利结构下,如果零售商之间存在合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对制造商越有利,而对零售商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强势零售商供应链中零供双方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娟娟  赵道致 《软科学》2010,24(7):121-124,128
首先分析了在双寡头零售市场上,两个强势零售商的欺压或不欺压供应商策略的选择;而后分别分析了在强势零售商存在的供应链中,供应商从零售商渠道转向直销渠道或双渠道销售模式的条件,从而为供应链中成员的策略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明芳 《软科学》2016,(8):113-118
通过将演化博弈应用于竞争环境下制造商网络渠道选择研究,分析品牌竞争、渠道竞争以及顾客网络渠道接受度对制造商利润和网络渠道选择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竞争环境下制造商网络渠道选择是一个对称博弈,单渠道与双渠道间的利润变化会影响博弈的演化趋势;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越激烈,交叉价格因子越大,双渠道带来的制造商利润增额亦越大;顾客网络渠道接受度对影响作用较为复杂,单方双渠道模式下制造商利润随着传统零售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增加,双方双渠道模式下则随之而降低;博弈可能出现两种演化情况,当双渠道利润高于单渠道时趋向于双渠道,当对方单渠道的利润下降而对方双渠道的利润上升时存在两种演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基于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分别构建了集中式、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零售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制造商和零售商存在Nash均衡博弈等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进而对比分析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对不同权力结构闭环供应链的决策及利润等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集中式决策闭环供应链的总利润和分散式决策中各权力主体的利润受到搭便车系数的影响;各权力结构下网络直销渠道的销售价格和市场需求均随搭便车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等。  相似文献   

17.
于斌斌  陆立军 《科研管理》2006,40(11):185-195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专业市场经营户选择线下与线上渠道的策略模型,并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替代效应、恢复速率、政策扶持、生产规模、市场交易效率、经济集聚效应等是影响经营户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都显著促进了经营户的市场绩效,最终线下与线上融合的双渠道模式成为经营户的最优选择;而且,晚加入线上渠道的经营户会比早加入线上渠道的经营户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前者主要通过经济规模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绩效,而后者通过改善恢复速率和市场交易效率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18.
吴蓉  桑琳  陈洁 《情报科学》2007,25(4):485-489
本文在比较在线与传统渠道下消费者信息获取的差异性之后,研究了影响两种渠道下消费者信息获取的因素,提出信息获取差异对营销组合变量产生作用并最终影响消费者决策,同时列举出信息获取差异对不同产品种类的影响,最终得到在线渠道下价格、品牌名及产品属性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于斌斌  陆立军 《科研管理》2019,40(11):185-195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专业市场经营户选择线下与线上渠道的策略模型,并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替代效应、恢复速率、政策扶持、生产规模、市场交易效率、经济集聚效应等是影响经营户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并且都显著促进了经营户的市场绩效,最终线下与线上融合的双渠道模式成为经营户的最优选择;而且,晚加入线上渠道的经营户会比早加入线上渠道的经营户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前者主要通过经济规模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绩效,而后者通过改善恢复速率和市场交易效率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20.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s driving many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online channels. This typically leads to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s for these enterprises. Existing studies on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primarily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conflicts and discussing the types of strategies. Utiliz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taking the resource orchestration perspective as the theoretical le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in two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e prerequisite to select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resource orchestration actions and capabilities gener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to the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extending the “what” question to the “how” ques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to practitioners for selecting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