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反向物流外包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外包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和运作成本。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借鉴威廉姆森的启发性模型,建立了反向物流市场交易的费用效率分析框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别研究了反向物流市场交易的费用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从静态来看,专用性资产与不确定性是反向物流市场交易费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核心能力及反向物流信息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从动态角度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双赢"的合作竞争趋势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能够抑制静态条件下,反向物流市场交易的费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促进反向物流市场交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预测》2004,23(6):59-61
建立“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是规制“内幕交易”的有效防范措施之一。本文以Kyle两阶段批量交易模型和Steven,John,Carolyn事后信息披露模型为基准,分析采用“内部人”交易事后和事前信息披露制度对其交易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内部人”交易事后和事前披露制度将会提高证券市场价格发现效率,并且事前披露比事后披露更有助于降低“内部人”交易对投资者可能产生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研发外包的系统性管理框架:结合交易费用和基于资源理论的相关观点提出了研发外包决策模型;系统分析了研发外包中的创新风险,包括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不足、不必要的知识外溢和知识分享动力缺乏产生的风险;分析了研发外包关系治理中构建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指出主要采取信任和声誉两种机制进行研发外包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R&D外包的决策模型、创新风险及关系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研发外包的系统性管理框架:结合交易费用和基于资源理论的相关观点提出了研发外包决策模型;系统分析了研发外包中的创新风险,包括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不足、不必要的知识外溢和知识分享动力缺乏产生的风险;分析了研发外包关系治理中构建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指出主要采取信任和声誉两种机制进行研发外包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基于标准的专利联盟组建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结银  陶爱萍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24-1332
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专利联盟的组建和稳定性问题。针对现代专利联盟与标准紧密结合的事实,证明了事后的专利联盟因专利持有人搭便车和对下游制造商进行敲竹杠的动机而难以维系。而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专利持有人对许可费进行联合承诺则能够引导事前专利联盟形成。作为非合作博弈的结果,事前的专利联盟是稳定的并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6.
刘小鲁 《科学学研究》2011,29(4):619-626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项初始专利技术的序贯研发模型讨论了序贯创新背景下最优专利宽度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专利宽度对创新阻塞的协调机制以及专利联盟的社会福利效应。在该模型中,专利宽度的调节不仅能够影响后续创新对初始专利技术的侵权概率,还可以改变现有专利技术的实际数量。研究表明,最优的专利宽度应当使事后专利许可下初始专利的期望许可价格等于诱使厂商进行初始研发的临界价格。这一专利宽度水平不仅可以为初始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而且可以限制事前许可价格和事后许可的期望价格,从而缓解许可收费对后续研发决策的扭曲。由于专利联盟的联合利润最大化定价会阻碍专利宽度对事前专利许可定价的调节,因此专利联盟无法增进社会福利,反而可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相似文献   

7.
选取技术交易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许可两个维度,分析高校技术交易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研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技术交易管理制度会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易选择,短期来看,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技术开发研发项目,而较少选择技术许可项目;长期来看,会激励科研人员"单兵作战"的技术开发研发行为的增多,降低高校进行"团体作战"的技术转让的数量,不利于高校开展技术许可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研发费用不同承担模式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构建研发企业与生产企业博弈模型。基于此博弈模型,对比分析3种研发费用不同承担方式(研发企业承担、生产企业承担和集中决策)对单位产品委托研发费用、单位产品零售价格、研发努力程度和收益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协同创新的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集中决策时研发努力程度和需求量最大、生产企业承担研发费用时次之、研发企业承担研发费用时最小;当研发成本系数较大时,研发企业承担研发费用时收益与生产企业承担研发费用时收益相同且都小于集中决策时收益;研发成本分摊契约不能使研发与生产达到协调,约束研发成本的成本分摊契约可以使协调创新达到协调。  相似文献   

9.
岳贤平  李廉水  顾海英 《预测》2007,26(3):44-51
通过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论文分析了存在于技术所有者的逆向选择条件下的技术许可的价格契约设计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相对于对称信息条件下纯固定费用价格契约,逆向选择条件下将存在一类序列均衡分离契约,在这一分离均衡契约中,好的类型技术所有者,将通过具有信号传递作用的可变费用契约和差的类型技术所有者进行区分,同时,为了有效许可其高质量的技术,好的类型技术所有者还将通过相对应的固定费用或可变费用对技术使用者进行一定信息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博弈视角下的企业一体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主义是交易费用存在的根源之一,时间因素和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也就导致了契约签订的不确定性1,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本文从理论上阐述机会主义如何导致企业之间为达成交易所额外付出的高成本,并对提出的两种解决办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同时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比较了企业进行一体化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丁川  李爱民 《科研管理》2020,41(5):213-230
企业家(EN)的努力对项目的现金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EN的努力分为:质量努力和管理努力,并研究了三种控制权安排(EN控制、投资家控制和条件控制)中的合同设计问题。通过建模分析研究表明:(1)EN拥有控制权的合同很难达到社会有效率,出让部分控制权的条件控制权安排总是社会有效率的,出让全部控制权虽然不能保证社会有效率,却大大扩大了融资范围;(2)再谈判虽然能保证EN控制事前、事后有效率,但再谈判不总是可行的,而且再谈判成本也会造成效率流失;(3)股权分配虽然能解决风险投资家(VC)控制下的事后无效率,但这以牺牲事前效率为代价;(4)VC拥有控制权时,如果VC获得的支付大于好状态下的清算值,那么合同是社会有效率的,如果VC获得的支付不大于好状态下的清算值,那么合同事前激励为零,事后无效率,最终项目必然清算;(5)VC的保留效用会影响控制权的安排,如果VC的保留效用高于一阶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最优福利时,VC拥有控制权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当VC的保留效用低于一阶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最优福利时,并且再谈判成本趋近于0时,EN拥有控制权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当VC的保留效用低于一阶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最优福利时,如果再谈判成本不是无穷小量,则条件控制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  相似文献   

12.
合作创新下考虑双边道德风险的研发外包合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外包研发项目合作创新中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双边道德风险下的研发外包合同,并对合同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收入共享激励系数与发包方投入的知识技术产出弹性系数负相关,与接包方投入的知识技术产出弹性系数正相关,而与研发项目的产出系数及双方的成本系数无关;最优固定支付与双方的成本系数正相关,与研发项目的产出系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利用CCR和BBC模型,对我国24个省市区的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政府研究机构整体R&D绩效不高,省际间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对R&D效率起正向作用;在资源投入上,R&D经费内部支出浪费严重;产出上,专利、论文及著作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的不足十分显著。最后就进一步提高政府研究机构R&D效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王君美 《科研管理》2012,33(10):37-47
本文建立了一个经济学模型,其中一个非生产性的技术研发企业决定如何向两个生产性企业转让降低成本的技术,两个生产性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进行Stackelberg竞争。本文的研究表明,技术拥有企业的最优决策不仅取决于其技术创新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技术转让的合同形式。在固定收费合同下,如果新技术的创新程度较低(高),那么技术拥有者偏好向先(后)进入市场的企业转让其技术;在特许权收费合同下,技术拥有企业会向两个企业同时授权其技术;但是在双重收费合同下,技术拥有者的最优策略是只向跟随企业转让其技术。三种合同相比,双重收费合同不仅会使技术拥有者的授权利润达到最大,而且会使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最高,从而实现了企业个体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的完美一致。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problems of ex-post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s deriving from services provided by Government Laboratories. They concentrate on the difficulties of conducting meaningful ex-post studies since they feel that too many claim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inadequate, incomplete economic assessments using data that would not be substantiated if probed deeply. Their views are based on a review of nine years' practical evaluation experience.The paper defines three ways in which services/information sources can link up with intended recipients,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in each case. These problems range from sampling errors and sample bias in questionnaire approaches, to limited respondent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 Critical probing can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in some, though not all, instances, since there are issues of principle that prohibit unique attribution of benefits to specific initiatives in many ex-post analyses. The use of cost recovery as a proxy measure of worth is reviewed.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ex-ante appraisal of profits is not subject to the same constraints and avoids many of the pitfalls of ex-post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基于纳什谈判的团队生产模型,在风险厌恶下考察合作研发的双边激励和谈判问题.分析研发组织的研发效率、风险厌恶以及产出波动等因素对线性激励合同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所得最优线性分享比例随自身(对方)研发效率的上升而增大(下降),随自身(对方)风险厌恶程度的上升而减小(增大);而最优线性分享比例随研发产出方差的变化依赖于两个组织的风险厌恶程度与研发效率乘积的相对大小;最后剖析了风险厌恶、谈判能力、研发效率和产出波动等因素对激励合同及研发产出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7.
原毅军  于长宏 《科研管理》2019,40(8):135-144
本文从研发效率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RD结构①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研发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RD结构的改善,而企业内外部创新条件的改善将会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企业RD结构的影响。利用DEA方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基于动态GMM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RD结构的改善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强度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等创新条件的提高对RD结构不仅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还通过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RD结构的影响从而对RD结构的改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及政府支持的重要作用,首次站在政府视角设计了以企业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并考虑共性技术市场化过程的最优研发支持合同,对影响合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性技术最优研发支持合同以足够大的政府预算为存在前提,企业最优研发投入随政府预算的增大而增大,其增长速度比政府支持投入更快;企业最优投入与企业和政府投入对共性技术研发成功影响系数正相关,与双方单位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考虑市场化过程后,企业最优投入与基于共性技术的产品市场容量正相关,与共性技术外部性程度、后续开发难度、价格敏感系数及单位销售成本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我国各省(市)R&D投入强度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探索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外推法预测2030年各省(区、市)R&D投入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有2/3的省(区、市)R&D投入强度滞后于当前工业化程度;R&D投入强度低于1%和超过2.15%的地区符合"国际R&D强度增长一般规律",但在1%~2.15%之间的大部分地区未出现快速增长;若各省(市)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2030年有2/5的地区R&D投入强度将超过2.8%,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知识惯性与研发团队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以及组织记忆与团队创新氛围在以上关系所起的前置、调节与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以我国深圳地区6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35个研发团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发现:(1)知识惯性会显著地破坏团队创新氛围,进而负向影响团队知识创造行为,团队创新氛围在知识惯性与团队知识创造行为关系中起完全的中介作用;(2)团队组织记忆对团队知识惯性并无直接作用关系,但会显著地调节知识惯性与团队创新氛围之间的负向关系,即团队组织记忆不会直接促进团队知识惯性的产生,但会强化知识惯性对团队创新氛围所造成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