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形态论从人类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编纂中的一种方法论。尽管文明形态论的很多观点不为我们所赞同,但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由乡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此也使现代人在历史理性与道德感性两难选择之间处于忧虑与焦灼状态.<瓦城上空的麦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蜕变期的痛苦,在人性提升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眷恋与决绝的清醒姿态,某种程度上触及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文明交流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是加快人类社会前进步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文明或文化之间的交流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为了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本刊特约请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荣建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先生围绕“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发表高见,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和平崛起”理论包含三层意蕴:“崛起”显示了一种历史发展的隐然期待;对“崛起”的“和平”限定则来自于对中国历史文明交往的回顾与总结;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和平崛起”理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工作的圭臬。“和平崛起”理论的提法本身,就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文化心理上从委屈到平和、从羞怯到自信、从被动到主动三方面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无数诗人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教学引入“史诗”,并运用“史诗”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笔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章用史学视角和比较方法对全球化作一探讨。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它经历逐步全球化的过程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分别形成了两次全球化高潮。两次全球化的本质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根本动力都是科技革命,两不但都引发了不同明的交流与冲突,而且均伴随有反全球化的斗争,它的后果表明两都是一柄利弊相依的双刃剑,但上述共同点在表现形式与发展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最后章从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在他的历史发展观上,基于价值判断:崇尚反映人自然本性的道德。在历史动力观上,基于事实判断: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顺隐蔽的“恶动力说”中凸显了文明。在他的历史辩证法中,他试图通过社会契约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行为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的协调发展,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了政治明的建设是当代中国的又一重大历史任务。在政治明建设中,政治行为明对政治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政治行为明有其基本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追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R 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可以看到,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方艺术音乐以其内在的优越性,借助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文化。这种现象,无疑为处在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音乐界提供了反思自身的材料与依据。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已经衰老,因此,继承与借鉴这个老话题,是应该被我们再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东方外交史研究,总结历史上东方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邀请了澳门大学黄枝连教授、魏楚雄教授、外交学院熊志勇教授、印度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谢丰斋教授进行了一次笔谈。五位教授从广阔的时空背景探讨了东方历史上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复杂过程,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一个异常曲折复杂的历史,同时我们也看到正是这些交流才促进了东方历史的整体发展。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冲击,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项不可不做的基础工作。现将五位教授的笔谈整理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是一种正在发展尚未定型的化。对于其形态特征的探讨,既要考虑中国传统化的稳定性,又要充分估计外来化的影响力,作出确切结论为时尚早。人类在历史或地理上产生的差异已不再重要,社会将沿着合力性历史作用前进。心灵性是其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了东地中海地区的一个历史时代,打破了东西方的政治界限,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汇,由此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化和世界性的希腊化文明。它突破了城邦的狭隘性,体现出一种具有现实主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一体化的世界倾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三大历史机遇,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行动纲领的科学确立,成为主导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崭新理论动力与意识形态基础;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教育基因延续、转化与重组,构成了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内在历史动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教育变革运动,成为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根本实践动力。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渐创新凝结出现代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展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建构,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建构,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17.
肖川 《今日教育》2007,(3S):20-23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之镜同样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条滚滚东逝的长江大河.穿行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流畅、绵延,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厚内容、存在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代教育思想也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界定划分.更在于它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与时代精神相呼应,与人民之需相映照。  相似文献   

18.
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明的演进而存在。不同的明时期,其环境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依赖于生态系统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明的发展中又影响甚至损害着生态系统,在这种人与环境的作用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而经济活动又是由人类的化和社会所塑造和规范的,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应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角度来加以探讨。“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应用化的调适作用,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明观。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罗马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明相比,罗马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明发展的长链中,罗马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数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今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与扩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欧洲历史的发展为这一伟大进程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根源。有利的地理环境和相同的种族和语言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日耳曼文明和商业文明等共同的文化渊源推动着欧洲的统一进程,使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