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了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像小孩一样爬得全身是泥土”此类对《背影》的解读常见诸于报刊杂志。初见此消息,觉得似乎有理。这不正体现了当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么?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妥,笔者要问:这是学生真正的个性化阅读,还是伪阅读?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是教师引导地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说到现代散文的“情致”,朱自清必备提及,人们自然想到他的《背影》o“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他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是我们探究学习最清醒的观照。我这里针对《背影》中心描写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对心理描写与心理品质教育渗透的问题作了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说到现代散文的“情致”,朱自清必被提及,人们自然想到他的《背影》。“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他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是我们探究性学习最清醒的观照。现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相似文献   

4.
说到现代散文的“情致”,朱自清必被提及,人们自然想到他的《背影》。“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他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是我们探究性学习最清醒的观照。现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相似文献   

5.
望地中海,她身材健壮,双臀浑圆。她为何眺望,此时的感念如何,我们因不能看见她正面的表情而无从猜想。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和他的学生曾对这幅画进行过饶有兴味的欣赏:在学生们各抒己见的发言后,老师说:“我感到这幅画,表达了达利对盖拉的感觉:她的真实的肉体美,和她精神气质上的神秘意味,盖拉的人体和神韵——她所处的时间与空间,都是超现实的。”这些背影几乎都是女性的、裸裎的,题目本身是无言的、没有任何和其他背影不同之处,但是艺术家通过他们把自己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间接乃至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诸如:人性、自由、爱欲等。中国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一个人物,往往着力于神情姿态、音容笑貌的刻画。但朱自清写父亲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使自己非常感动、最难忘怀的父亲的背影,不惜笔墨精描细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沉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背影》全文仅一千五百余字,而写背影竟有四次之多。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摹,这样虚实结合,前后贯通,相映成趣,使父亲的形象活现于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背影》     
正~~  相似文献   

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章由对父亲的回忆讲起,通过"背影",讲述了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这一朴素平常的生活片断,一直以来以其感情的朴实真挚,语言的直白简朴和细致的白描写实手法,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背影》和『背影』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语言质朴,感情深挚,通篇漫溢着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但其文章的写作缘由却有一段罕为人晓的故事。1923年6月,朱自清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笑的历史》。在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前妻为主人公,描述了旧家庭势力重压下妇女...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记实散《背影》历经几次教材政策,始终被列为中学语课中的精读篇目,那么,为什么这篇军于1925年的章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去学习它、欣赏它、品味它呢?  相似文献   

11.
童年对父母之爱的攫取与依赖,少年对父母之爱的怀疑与反叛,青年对父母之爱的轻视与曲解,中年对父母之爱的珍重与感叹,最终我们发现,情感终因岁月的蕴积而日渐深沉……  相似文献   

12.
1898年11月22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出生在江苏东海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此之前,他们家也生了两个男孩,只是还没长大就一一夭折了。所以,这个儿子的出世扫去了以前所有的哀伤,全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朱鸿钧,字小坡,是大诗人苏东坡的铁杆迷。抱着自己可爱的儿子,朱小坡热泪盈眶,想起自己一生仕途不顺(他当过清政府的知州,那时却被贬为九品典吏),他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身上了。那么,给他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朱小坡突然想起了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于是给他取名“自华”,希望他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在教学中围绕数字"二四四"进行课文赏析,以"情"为切入口,使文中"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贯串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一、读法指导读文章。特别是文学名著,一要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二要把文章中的人物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从人物当时的处境、心情去分析人物的言行思想,不能以今天的观念去苛求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读《背影》     
一读《背影》是在课堂上。那天的语文课让我终身难忘。随着刘老师舒缓、低沉,然而满含感情的范读,同学们都沉浸在了课文内容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刚开始时还没有什么,当老师读到父亲的“背影”出现在月台上的时候,教室内有了抽泣声,有的同学开始擦眼泪了;等到老师的范读结束时,许多同学都不能自已了。透过泪水,我看到刘老师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赞颂母爱的圣洁和伟大,这没有错。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父爱的存在……”二读《背影》是在课间。下课了,我把自己“锁”在了座位上,再一次拿起课本。“事已如此,不必难过”,“不…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写的《背影》,是一篇充满感情的优秀散文。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却把父子间亲切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1998—1948),江苏东海人。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出版的长诗《毁灭》,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了散文集《背影》,从此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8.
张娟 《初中生》2006,(27):32-33
1898年11月22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出生在江苏东海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此之前,他们家也生了两个男孩,只是还没长大就一一夭折了.所以,这个儿子的出世扫去了以前所有的哀伤,全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双亲,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诗人选取了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学们,面对…  相似文献   

20.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