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在党的领导下,于一九三○年三月二日成立了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筹备会在上海东方饭店开会,不幸被特务包围,出席会议的三十六人全部被捕,其中包括左联的五位作家,即柔石、白莽(即殷夫),冯铿、李伟森和胡  相似文献   

2.
△关于白莽曲译《彼得斐传》中“国民诗人”一词:鲁迅于一九二九年出版的《奔流》第三卷五期编后记中说:“译者大约因为爱他,便不免有些掩护,将Nation译作民众,我以为那是不必的。他生于那时,当然没有现代的见解,取长弃短,只要那斗志能鼓励青年战士的心,就尽够了。  相似文献   

3.
<正>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志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两个"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他们查禁书报、封闭书店,通缉甚至拘禁、秘密杀害进步作家,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在文化战线上剿杀革命,以维护他们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左联"的五位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李伟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民党杀害的。1933年,鲁迅先生满怀满腔悲愤,写下了情深意切的纪念散文《为了  相似文献   

4.
题记1首先我借用了鲁迅先生的标题,因为没有其它文字更适合此文,笔者认为。2.我自私地仅把此文献给我那还未到来的十七岁生日。我有一本很时兴的日记本,带密码的那种。但我很少在上面写日记,真正的日记。真正的日记是给自己看的,而日记本里写的无非是今天阳光灿烂,我和谁谁一起写作业,做游戏……我讨厌这些。所以我把日记写在心里,真正的日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曾以“压于大石之下的萌芽”来比喻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年代里“曲折地滋长”的左翼文艺,曾以“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对于摧残者的僧的丰碑”来赞扬白莽的诗歌《孩儿塔》。我觉得,这几句话正好是我们理解和教学鲁迅作品的向导。唯其是“压于大石之下”,所以它爱得深,憎得深,爱憎分明;又唯其是“压于大石之下”,所以它不能大声疾呼,不得不用隐晦曲折的文字来暗示读者。所以如何就其隐晦曲折处,探索微隐,来领略鲁迅先生的强烈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7.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又说:“教师备课应备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路脉络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思路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作者血泪迸发、情感激烈而又内蕴深刻的悼文。作为一篇叙事怀人的纪念性文章,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理清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文章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9.
(一)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白莽(殷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五位青年共产党员作家被捕,同年二月七日深夜(或八日晨),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为了揭露反动  相似文献   

10.
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从20年代中期以后,大批知识分子都看透了国民党的腐朽与反动。白莽恨乌及屋,讨厌国民党,连带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雅号“国民诗人”也曲译为  相似文献   

11.
本篇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现代》第二卷第六期。后由作者编入《南腔北调集》。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翼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等和其他共产党员共二十三人在上海东方旅馆开会,由于叛徒的出卖,均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一月二十日,鲁迅得柔石狱中信:“犯革字嫌疑,案情重大。”当时敌人正在侦察鲁迅住址,鲁迅为避免被捕遂偕许广平带海  相似文献   

12.
[导读目的]1、学习五位革命青年作家为革命积极工作、英勇献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感情。2、学习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课文导读]这篇杂文选自《南腔北调集》。它不仅是对“左联”五烈士满怀哀痛之情的悼文,也是一篇声讨反动派枪杀革命青年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以记叙为主,兼发议论,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爱和憎的感情,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也是一篇素有定评的好教材。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所不知,随时学习,偶有所得,略作札记,点滴体会,不求全面。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被秘密杀害,同时遇害的有二十三位烈士。  相似文献   

14.
15.
对选入中学语文的鲁迅的两篇纪念文章,许多人明确表示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偏爱:传主形象纯洁高大,语言充满情感张力,抒情议论饱含睿智,评价历史冷峻精辟……真可谓哭也痛快,骂也淋漓。而对《为了忘却的记念》却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艺术构思,而写成的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沉痛祭文,战斗檄文。讲授《记念》,注意了根据内容形式辩证统一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原文关键语句、写作方法,分析思想内容;扣住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和关键语句的表现力量。具体方法是;以讲解讲清典故、难句,以讲述带过一般内容,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有的重点,用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本文只简谈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尝试。一、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1、“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年青的作家”,“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表明鲁迅一直没有忘记,不能忘记柔石等人,为什么又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是对“忘却”的深刻阐释。在“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情况下,“将悲哀摆脱”,表明还要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轻松一下”就是要轻装上阵,以利战斗。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里,鲁迅交替运用了记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抒情是从记叙中自然导引出来的感情流泻,议论则是对所记叙的事物的分析和评价。由于文章是在白色  相似文献   

18.
一、《奔流》第二卷第五本上的“传和诗”《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记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他(白莽)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后一本里。”此处的“传”指的是奥国作家Alfred Tenise原作,白莽译的《彼得斐·山陀尔行状》;“诗”指的是匈牙利Sandor Petofi原作,白莽译的九首诗。这九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20.
之一:用图示理解典故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用极精炼的笔墨引用了三个内含丰富、寓意深刻的典故,它是我们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要清晰而完整地把握它的情节内容,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它的情理内蕴,又确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为此,我们可用图示对应,以化繁难为简易。具体如下:(一)方孝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