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改革的举措,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适应了社会的变化和需要。美国和中国都在进行小班化教育的改革,虽然两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小班化教育改革中有许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2.
作者自述: 我1999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管理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任教,教授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以及教育评估。人才开发与使用是我研究的重点。中国人才外流与中国对外教育的发展,以及这两者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是我研究重点的一部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国际间流动的不同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成就一直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议题.族群的教育成就差异研究作为美国社会的焦点议题,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文章旨在综述过去的五十多年中,以社会阶级、族群文化和学校不同取向的实证研究,展示阶级、族群文化、学校等不同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美国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多元化趋势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的追求尤其值得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研究学习和借鉴.同时亦强调美国研究范武中国化的过程中值得注意之处,包括社会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管莉 《文教资料》2009,(24):78-80
人际关系中的圈子现象研究是近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讨使得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较深的认识.本文作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引进圈内和圈外这两个概念,探讨中国和美国在圈子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圈内文化为主的文化,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圈外文化为主的文化.作者主要以中国和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和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现象,来分析中国和美国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文化差异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学生由于其与美国学生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他们与美国学生在行为上也必然存在某些差异。本文对华裔美国家庭的内部与外部挑战、文化与学生行为的各方面关系、华裔美国学生教育的特殊性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造成华裔美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行为上差异的原因。不同的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华裔美国学生要在新环境中逐渐地适应。而在这较为漫长的适应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多多加以帮助和关心,使孩子们接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哲学倾向,描述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特征,从二语习得的研究角度指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正如人们形容它是联合国一样,其多元文化主义传统也反映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课程方面,流派林立的课程研究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实践既适应了美国社会追求竞争与变革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多方面要求。这一多元化特征给美国教育所带来的利弊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留美学生的网上学习体验: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源于西欧发达国家而后推广至世界其他地区的远程教育模式,体现了西方社会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当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面对国外大学日趋普及的网络课程时,他们是如何体验和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并克服潜在的文化冲突的?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设计中的深度访谈法,通过采访11名在美国参加过网上课程的中国留学生,探讨了传统文化因素对网络环境中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网上学习体验具有一些不同于美国学生的独特特征;其网上学习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如集体主义、等级观念、追求和谐、中庸保守、爱面子、注重后天勤奋等的影响;中国留学生适应网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商讨和建构的过程.这些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指导面向中国学生的网络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联动的文化研究理论解释金庸武侠小说的创意经营,它是在适应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经受不同地域读者的政治文化诉求基础上,以经济经营武侠小说,以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在成功的文化经营中最广泛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文化创意经营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准则通常会使在海外逗留的人们经历"文化休克"。要克服这种现象,几乎人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指的是个人在态度、价值观、行为,特别是文化个性上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同各种相异文化的人经常不断交流而产生之结果。通过对23位中国学生在英国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经历的研究,证明了文化适应对学业成功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即成功完成国际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2.
中关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方式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教育既有共同性,又有一定的独特性。文章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和美国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由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国家。自17世纪早期至今,大批移民纷纷不断涌入这个国度,带来了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美国语言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了适应这种局势,双语教育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模式在美国各州广泛推广,然而美国双语教育过渡的本质决定了其“惟英语”的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过渡的方式同化少数民族语言,以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社会,最终达到使英语成为美国官方语言。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由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国家。自17世纪早期至今,大批移民纷纷不断涌入这个国度,带来了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使得美国语言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了适应这种局势,双语教育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模式在美国各州广泛推广,然而美国双语教育过渡的本质决定了其"惟英语"的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过渡的方式同化少数民族语言,以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社会,最终达到使英语成为美国官方语言。  相似文献   

15.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针对愈演愈烈的教育升学竞争,相关研究构成了跨国家、跨学科的讨论。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桑德尔和耶鲁大学法学教授马尔科维茨在他们各自新作中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教育竞争的理论根源——优绩主义。当我们教育界不假思索地基于这个概念来分析讨论中国教育竞争生态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前提。 优绩主义或优绩制(Meritocracy)是1958年英国工党社会学家迈克尔·杨在他虚构的社会幻想小说中创制的概念。针对贵族制社会根据先天命定的家庭出身、财富阶层或者种族血统来分配统治资格,优绩制社会根据一个人自己的才能、努力和业绩来配置社会地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优绩制虽然比贵族制先进,却仍不能实现彻底平等化的理想。在小说中,大众日益累积的不满还是造成了政治风险。现实中,优绩制的构想与美国二战后的政治经济形态以及高等教育扩张十分契合,可谓大行其道。 “选贤任能”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它并非20世纪小说中的乌托邦,而是在历史经验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从西周至春秋战国,“贤贤”原则便逐渐上升到与“尊尊”“亲亲”相当的地位,更不用说历朝历代以科举为代表的政教制度所巩固下来的社会心理。2016年贝淡宁出版了《贤能政治》专门阐释中国尚贤制的合理性,在国际学界强化了这个英文词与中国现实的对应关系。问题在于,虽然拥有高学历在中美两国取得社会认可与职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高考制度和美国的大学入学招生机制完全不同,那些针对美国教育系统而论的优绩制特性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理解中国的情况? 不论是古代科举制还是现代高考制,中国的“选贤与能”在各个时期都是由中央政权来定义的。高考命题宗旨表明,中国教育选拔制度坚持的是“为国选材”的价值导向。不宁唯是,在领导性地位的分配中“统一选拔”“德才兼备”始终是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在美国,优绩制的理想图景是诸多社会团体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推举人才,由此形成一个“和而不同”的精英集团。美国教育界对何为优绩的认定是分权的,具体表现在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以及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几家主要机构的测试权。 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统一的贤能定义能够代表“整体权威”和“致公去私”的教育追求,而分权的优绩定义代表的是社会中不同局部的偏好性价值观。前者开辟的赛场是奥运竞技式的,所动员的学习努力是公开和同向的;后者营造的场域是拍卖会式的,所激发的竞争首先是目标取舍与策略规划能力,其次才是学业努力。 从贤能制与优绩制所注重的具体才能来看,选拔区分度主要落实在数理化等客观知识还是人文艺术等没有客观答案的文化素养方面,其教育立场和社会影响也会具有质的不同,这构成了一个比较分析维度。简言之,在教育竞争中,重理还是重文要区别看待。前者的选拔评价客观明确,后者却无法避免依靠文化精英做出裁量。另一方面,就学习成本投入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而论,侧重不同知识和素质的优绩竞争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 由于政治体制、教育选拔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即使大原则一致,美国的优绩制在诸多侧面与中国的贤能制旨趣不同。中国的贤能制研究恐怕不能完全建立在国外优绩主义研究的基础上。相应的改革建议、对过度竞争的调节措施更要考虑到教育动员、社会影响和政治形态的本土根基。  相似文献   

17.
如何为适应中小学课堂的文化多样性、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正义而培养合格教师,是当代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诸如招收更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师范生、丰富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教育实践场所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教师教育者自觉示范等实践创新亦蔚然成风。面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发展中的困难,研究者呼吁组织、课程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变革,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建设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学科。  相似文献   

18.
如何为适应中小学课堂的文化多样性、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正义而培养合格教师,是当代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诸如招收更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师范生、丰富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教育实践场所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教师教育者自觉示范等实践创新亦蔚然成风.面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发展中的困难,研究者呼吁组织、课程和个人等多层面的变革,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建设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学科.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艺术》2005,(11):F0004
华泰翰林是一所多家实体公司的基础上延伸的,致力于研究爱的智慧和卓越人生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公司在借鉴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管理工具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中、西方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本,研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公民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关键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研究美国的公民教育对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