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62):12-13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劳工阶级与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同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主导建构的文学经典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创作题材、式样上的差异。而差异的背后是文化的、创作目的的不同。用一个群体的文学标准去评价另外的群体的文学,甚至因此贬损另外一个群体的文学是荒谬性的。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活动,在文学经典的建构中隐藏着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为排斥、贬损、甚至是压迫他者提供了某种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张新科先生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对于史传作品的代表作品《史记》文学经典化作了理论性探讨,其“文学经典本质说”“建构路径多样说”“读者主体能动说”,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使该论著成为研究“史传典籍何以文学经典化”的开先河之作,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建构理论性言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代文学经典著作、史学鸿篇巨制,除本身具备与众不同的深邃文学价值之外,还是中国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史记》的文学经典建构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诸个历史时期,其文学经典建构过程清晰可见,其文学经典地位逐步确立,其文学经典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翻译文学的主要生产者,译者有彰显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会通过其个人的诗学倾向和翻译策略来影响主流诗学规范的形成。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译者如何通过个人的诗学观来操纵翻译经典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问题的论争起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学术话题.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学经典是如何建构的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在文学经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上亦莫衷一是.文学经典的探讨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可以从不同的历史环节加以论证,从文学经典研究的梳理出发,试图以一种话语实践的视角,以阐释为核心而贯穿文学经典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而沟通审美本质论和权力建构论的沟壑,并进一步重申文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的辨析。通过剖析文学经典和经典文学的内涵,分析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并在文学范畴内提炼或总结而形成的规范、标准与法则;而"经典文学"指的则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规范、标准与法则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的品质属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本质论范畴,而建构要素则属于条件范畴。"陌生性"是连接经典功能与价值评判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俄译历史研究表明,一部翻译文学作品能否在译语国获得其原语国的经典身份,需要原文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译者以及特定时期的读者等几个重要因素合力完成。这些要素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经典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它大概缘起于人类学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时代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经典的创造是文学经典文化化的过程,建构与重构是其主要环节。文学经典的创造过程一般包括前经典化、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阶段。文学经典通常有文化性、典范性、主题思想的多调性以及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等特点。文学经典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它对于现时代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族群、阶级、经济状况、性别、时代的诗学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可读性等内部要素,但同时受到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外部要素的影响。剖析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错综复杂的诸多要素,以布尔迪厄关于场域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文学经典场域中场域、资本和文学经典建构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文学经典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桂 《文学教育(上)》2011,(13):105-107
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校园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性、功利性的阅读态度和娱乐性快餐式阅读方式。远离了文学经典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语言文字运用表达能力降低,人文精神缺失,整体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营造大学校园阅读经典的氛围,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对于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骈文在对前代骈文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与挑战中作了很多创新,创造了可与汉魏六朝骈文相抗衡的骈文经典。对清代的这些骈文经典,清人通过序跋、选本、评点、书札、笔记、文话等多种文学批评形式,从作家经典化与作品经典化这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建构。通过对清代骈文经典的建构,清人不仅表达了他们对清代骈文的认识,而且凸显了清代骈文独有的文学价值,确认了清代骈文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关于文学经典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表现在对权力支配下的文学经典的质疑和对开放经典的要求,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蔓延和视像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学经典被忽视的危机。所以,处理好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的关系,回归文学经典才是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真正归途。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译介事业的兴衰,决定于是否具备体系性和体制性的文化战略自觉。文学经典的译介不仅仅是经典作品文本本身的翻译,还是一个具有“经学”外延结构的体系性译介工程,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获得体制性的有力支持,只有翻译的学科化才能保证文学经典译介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内的常态配置。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构成及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尽管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但真正的文学经典具有内在的自足性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超时间性.文化研究者则认为文学的经典化与解经典化蕴含着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在后工业社会文化氛围下,图像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的突起与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遭到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